建设银行刚刚交出了一份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2025年三季报。
10月30日,建行召开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披露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573.6亿元,同比增长0.62%;营收5737.02亿元,同比增长0.82%。表面看增速不高,但若拆解季度走势,亮点浮现: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长4.1%,连续两个季度回升,而净息差1.36%虽同比下降,却在同业中保持领先。更关键的是,资产总额达45.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3%,贷款和金融投资双双提速,显示出其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能力。
管理层在说明会上透露,利润回暖的核心在于信用成本下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幅从上半年的22.8%收窄至11.2%,反哺了盈利。同时,非利息收入表现亮眼,同比增长18.96%,其中其他非息收入(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大增62.99%,部分对冲了净息差压力。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96.7亿元,同比增长5.31%,代销基金、保险、托管等财富管理相关业务贡献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LPR多次下调导致新发放贷款利率持续走低,但建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压降高成本定期存款、提升高收益资产占比,使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34个基点,有效缓解了负债端压力。纪志宏副行长明确表示:“我们有信心通过精细化管理,维持净息差在可比同业中的领先水平。”
不过市场反应并不完全乐观。花旗指出,建行三季度拨备前利润同比下滑4.7%,主因净息差承压与交易收益疲软,预计短期股价将受情绪影响。而中金公司则持更积极看法,认为利润增速转正、资产扩张加速,叠加“五篇大文章”领域信贷双位数增长,长期价值仍被低估,维持A股“跑赢行业”评级。
我的看法是,这份财报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数字变化,更是大型国有银行转型路径的清晰化。当传统利差模式难以为继时,建行没有选择激进扩张,而是稳步推进财富管理、科技金融、绿色信贷等轻资本业务。手机银行与“建行生活”用户达5.42亿,财富客户数两位数增长,AI覆盖347个场景——这些数据说明它的数字化不是口号,而是正在转化为中收增长的实际动能。
更重要的是,它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不良率1.32%,拨备覆盖率235.05%,资本充足率19.24%,每一项都稳中有升。面对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存款活化趋势,建行也已捕捉到居民资产再配置的信号,主动调整负债结构。
所以在我看来,建行或许不再是一个追求高增长的“进攻型选手”,但它正在成为金融体系中最可靠的“压舱石”。在这个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这种稳健本身,就是一种稀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