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二级资本债券、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以下简称“二永债”)赎回潮正悄然掀起。9月21日,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近段时间,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齐鲁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公告,全额赎回2020年发行的“二永债”,金额从数十亿至数百亿元不等,Wind数据显示,开年至今,银行“二永债”赎回规模达7292.8亿元。此轮密集赎回背后,是银行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应对监管升级的主动选择,分析人士指出,通过“赎回旧债、发行新债”的债务置换策略,可降低利息支出,提升净息差与盈利能力。
“二永债”迎来赎回潮
银行赎回老旧资本补充债券动作频频,9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段时间,包括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齐鲁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先后宣布赎回五年前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券。
9月15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该行已行使赎回权,全额赎回了2020年9月发行的65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当日同日,齐鲁银行也宣布,经监管批准全额赎回了3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即“永续债”),在公告中,该行指出,“根据债券募集说明书相关条款的规定,发行人自发行之日起五年后,有权于每年付息日(含发行之日后第五年付息日)全部或部分赎回本期债券”。
更早前,中信银行和宁波银行也分别于8月14日、8月11日完成了400亿元和1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的赎回操作。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Wind数据显示,开年至今,银行“二永债”赎回规模达7292.8亿元。从2024年全年的数据来看,当年银行“二永债”赎回规模达1.11万亿元,较2023年激增超180%。
是什么驱动银行近年来密集赎回旧债?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密集开展旧债赎回,是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首先,当前宏观利率处于下行通道,银行通过赎回旧债并发行新债的操作,可借助更低利率替换原有高成本债务,从而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其次,监管新规构成硬性约束,对于已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国有大行,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明确要求其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为满足这些监管指标,银行需通过置换旧债优化资本结构。
新旧置换节奏或将加快
银行密集赎回旧债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资本结构优化考量。新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计入资本的比例更高,可快速补充银行二级资本,改善资本充足率等核心监管指标,强化银行应对风险的资本“缓冲垫”,使资本结构更贴合监管新规要求。
“从资本补充效率来看,二级资本债采用‘5+5’期限结构,在债券存续满五年后,其资本补充效率会以每年20%的幅度衰减,”高政扬强调,若不提前赎回,旧债的资本补充效果将逐年弱化,进而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因此,银行选择赎回旧债并发行新债的模式,成为兼顾监管合规、资本使用效率与融资成本控制的最优选择。
在赎回的同时,银行也正抢抓利率下行窗口期,密集启动新一轮资本工具发行。Wind数据显示,2025年开年至今,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已达到约1.25万亿元,反映出市场旺盛的资本补充需求。
随着更多存量资本工具进入赎回窗口期,高政扬认为,逆周期资本监管或将加快“二永债”置换节奏。他提到,在新资本管理办法框架下,逆周期资本监管要求更趋严格。“二永债”作为低成本、高适配性的资本补充工具,可有效满足这一监管需求,因此成为银行资本补充的核心置换对象,进而增强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同时,结合二级资本债的特性,前期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正逐步进入“存续满五年”的效率衰减期或到期窗口期,原有旧债的资本贡献将持续弱化,可能导致逆周期资本缓冲能力不足。因此,为适配新规要求,银行大概率会将“二永债”作为核心置换标的,进一步加快置换节奏。同时,从供给端来看,若宏观利率维持下行趋势,银行发行新债的成本优势将长期存在,“以新换旧”的收益空间不会消失,或将进一步激励银行推进旧债赎回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