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一口气再开两家“胖东来式”调改店,北京市场一口气新增昌平温都水城、丰台西铁营万达广场两店,标志着其“学习胖东来”战略进入加速落地期。截至目前,北京及环京区域已完成17家门店改造,商品结构已达胖东来标准的80%以上,新品占比超40%,这场零售自救行动正在从口号走向实质。
调改逻辑:不只是模仿,更是本地化重构
我观察到,永辉这次的调改并非简单复制胖东来的模式,而是结合区域特征做了深度适配。比如昌平温都水城店毗邻温泉景区和高校聚集区,就显著提升即食类商品比重,引入冷泡茶、轻食沙拉、果汁果切等年轻化产品;而丰台西铁营店扎根成熟社区,则强化“品质民生”定位,突出“永辉定制”系列,并引入月盛斋、六必居等北京老字号品牌,增强本地认同感。
在商品端,生鲜区上架智利车厘子、丹东红颜草莓、定向种植蔬菜;肉禽区推出现切潮汕牛肉、进口原切牛排;水产有E+级定制三文鱼;烘焙熟食区则主打烤鸭、核桃乳酪面包、纯肉盘肠等高复购率爆品。这种“商品中心化”策略,正是对当前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新鲜”需求的直接回应。
转型背后的矛盾:业绩承压与资本动作并行
但热闹开业的背后,是不容忽视的经营压力。根据最新财报,永辉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2.21%,净亏损达7.1亿元,第三季度单季亏损近4.7亿。公司解释称,这与门店调改过程中的短期阵痛有关——淘汰旧品、优化结构、控费裸采,都会影响短期收入与毛利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业绩发布前后,董事长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宣布拟减持不超过1%股份,预计套现超4亿元。与此同时,副总裁罗雯霞也完成减持,京东此前亦退出部分持股。这些密集的股东减持行为,虽属个人资金安排,但在亏损背景下难免引发市场对信心的揣测。
市场信号:融资客逆势加码,转型仍在博弈中
有意思的是,资本市场出现分化信号。尽管高管减持,但融资余额却在近期连续回升,11月14日单日融资买入超8000万元,两融余额重回13.7亿元以上。这说明杠杆资金正在押注转型前景,认为当前股价已反映悲观预期,调改门店客流平均增长80%、部分门店盈利超历史峰值的数据,给了多头一定支撑。
目前永辉已完成222家门店调改,占存量门店近半。按计划,明年春节前北京及环京“胖改店”将扩至18家。这条路能否真正走通,关键在于:调改红利能否持续释放?成本控制是否到位?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买单?这些问题,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