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再开两家“胖东来”调改店,北京及环京区域调改门店已达17家,商品结构对标胖东来超80%,新品占比突破40%。这一动作背后,是永辉在持续亏损、高管减持、战略重构的多重压力下,孤注一掷推进转型的关键落子。
调改深化:从复制模式到本地化落地
11月15日,永辉在北京昌平温都水城店与丰台西铁营万达广场店同步开业,标志着其“学习胖东来”战略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两家新店不仅实现了商品结构达到胖东来标准的80%以上,更在布局上体现差异化:昌平店毗邻温泉景区和高校,强化即食类商品如冷泡茶、轻食沙拉;丰台店则扎根成熟社区,引入月盛斋、六必居等老字号,并突出“永辉定制”系列。
在体验端,门店取消强制动线、拓宽通道、降低货架高度,提升购物通透感。食品安全方面严格执行“468原则”(果切4小时报废、果汁6小时报废、冷藏柜温度8℃以下),并设置农残检测公示屏,试图以透明化重建消费者信任。
转型困局:调改成效尚未转化为财务改善
尽管调改门店客流平均增长80%、部分门店盈利已超历史峰值,但财务数据仍不容乐观。2025年前三季度,永辉营收同比下降22.21%至424.34亿元,归母净亏损达7.10亿元,同比扩大逾6倍。第三季度单季亏损4.69亿元,毛利率因主动淘汰旧品、推动“裸价采购”而承压。
公司坦言,业绩下滑源于行业竞争加剧与调改过程中的短期阵痛。截至9月底,门店总数降至450家,年内关闭38家,调改完成222家。这说明转型仍在投入期,关店止损与形象重塑并行,短期内难以扭转整体亏损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董事长张轩松及其一致行动人近期宣布拟减持不超过1%股份,预计套现超4亿元,叠加京东系此前减持1.14亿股,反映出核心股东对当前估值与前景的复杂心态。
市场信号:资本面出现分歧,未来考验兑现能力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分化。一方面,两融数据显示融资客连续加码,11月14日融资买入额环比增长超50%,表明有资金押注转型成功;另一方面,股东减持与持续亏损也让观望情绪浓厚。
目前永辉无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骏才国际(名创优品关联方)持股29.4%,CEO王守诚出自“东来学习项目”,改革决心可见一斑。下一步关键在于:调改红利能否尽快覆盖未调改门店的拖累?自有品牌与供应链优化能否真正实现降本增效?这些问题将决定这场“学胖东来”的变革,究竟是涅槃重生,还是又一场零售业的悲壮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