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永辉超市在北京一口气开出两家“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店——昌平温都水城店与丰台西铁营万达广场店。这不仅是永辉当日的双店齐开,更标志着其在北京及环京区域的调改门店已累计达到17家,覆盖八个行政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华北市场的布局节奏。
这两家新店延续了永辉近年来的核心战略:“商品中心化”。据公开信息显示,两家门店的商品结构已达到胖东来标准的80%以上,新品占比超过40%,进口商品约占20%。生鲜区上架了有机蔬菜、定向种植菜以及智利车厘子、丹东红颜草莓等高关注度单品;肉禽区引入现切潮汕牛肉和进口原切牛排,水产区则陈列鲜活梭子蟹、海白虾及永辉定制E+级三文鱼。烘焙与熟食区也不乏亮点,除烤鸭、小甜肠等经典爆品外,还新增草莓盒子蛋糕、纯肉盘肠等新品类。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门店并非千篇一律地复制模式,而是根据地理位置和客群特征进行了差异化调整。昌平温都水城店作为京北首店,毗邻温泉景区,因此强化了年轻化与即食性商品供给,如冷泡茶、果汁果切、轻食沙拉等更贴近休闲消费场景。而丰台西铁营万达广场店身处成熟社区,主打“永辉定制”与“品质永辉”系列,强调稳定性和家庭消费的信任感。
在购物体验方面,门店取消了强制动线设计,通道更宽、货架更低,整体空间显得开阔通透。食品安全管理也更加透明:果切果汁执行严格的“468原则”,部分叶菜、肉禽、水产实行日清折价机制,店内还设有农残检测实时公示屏,让消费者对品质看得见、信得过。
看到这里,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零售行业的观察者,确实感受到永辉这一轮调改的诚意和系统性。它不再只是简单换个装修或搞个促销,而是从商品力、场景适配到服务细节进行全方位重构。尤其是在当前商超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能持续投入门店升级,并保持17家调改店的推进速度,说明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运营逻辑。
资本市场也给出了积极反馈。当日永辉超市股价上涨0.22%,报收4.64元,成交额达8.47亿元,成交量1.81亿股,显示出一定的资金关注度。虽然单日涨幅不算惊人,但在整个消费板块相对平淡的环境下,这样的交易热度已经释放出积极信号。
我认为,永辉这一波“胖东来式”调改的本质,是在用极致的商品和服务重建用户信任。它不是短期营销动作,而是一场针对传统大卖场模式的深度自救。如果后续能在成本控制与盈利模型上找到平衡,这种模式完全有可能成为行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