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核心商圈两家永辉将停业
永辉超市位于深圳罗湖太阳广场和南山来福士广场的两家门店,将于11月16日正式停止营业。这一消息由多家媒体于近日报道,现场画面显示,两店均已挂出清仓条幅,“全场1件不留”“低至5折起”等促销标语遍布店内,货架大量空置,消费者正成车采购剩余商品。其中,罗湖太阳广场店前身是经营超20年的百佳超市,三年前转为永辉,不少老顾客表示惋惜。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门店均位于深圳核心商圈——东门老街与南山商业中心,不同于以往关闭的低效边角门店。这标志着永辉的关店行动已进入“深水区”。更引人关注的是,罗湖太阳广场店在2024年还曾被认证为永辉“初心计划”的“全国品质门店”,如今却难逃闭店命运。
关店潮背后的转型阵痛
从财务数据看,永辉的困境有迹可循。根据其10月31日发布的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24.34亿元,同比下滑22.21%;归母净利润亏损7.10亿元,亏损大幅扩大。截至9月30日,门店总数从2024年末的775家锐减至450家,累计关闭325家门店,仅第三季度就净关102家,新开门店仅2家。
尽管大规模关店带来阵痛,但永辉并非盲目收缩。公司正全面推进“胖东来模式”调改,截至三季度末已完成222家门店的改造,占现有门店总数的49.3%。据称,调改后门店日均销售额显著提升,成为公司未来运营重心。同时,永辉提出“国民超市 品质永辉”新定位,启动“商品中心化”战略,已推出15款高附加值单品,如阳澄湖大闸蟹、永辉定制三文鱼等,试图通过商品力重塑竞争力。
我怎么看永辉的这步棋?
说实话,看到核心商圈的永辉也要关了,我心里还是有点震动的。毕竟这些店曾是区域消费地标。但我认为,这恰恰说明永辉的调整不是走过场,而是动真格的“刮骨疗毒”。
我注意到,公司总资产从去年末的427.49亿元降至316.20亿元,存货更是从70.58亿砍到37.32亿,降幅近一半——这说明它在坚决去库存、轻装上阵。虽然短期亏损扩大,但关掉长期拖累的门店,把资源集中到调改和商品力建设上,逻辑是对的。
不过风险也不小。股价年内下跌26%,市值仅剩425亿元,主力资金持续流出,技术面也显示空方占优。我的判断是:永辉现在走的是一条“先破后立”的路,能不能立起来,关键看调改门店能否持续提升坪效,以及“亿元级大单品”战略能否真正打出品牌溢价。如果明年不能扭转营收下滑趋势,市场耐心可能会耗尽。
眼下这场关店,不是终点,而是一场生死转型的中场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