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两家位于深圳核心商圈的门店——罗湖太阳广场店和南山来福士广场店,将于11月16日正式停止营业。这一消息不仅让不少深圳市民感到惋惜,更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不同于以往关闭的多为低效边角门店,这次停业的两家店均地处城市商业心脏地带,标志着永辉的关店行动已进入“深水区”。
走进罗湖太阳广场店,清仓条幅高挂,货架半空,消费者成车采购出清商品。有顾客回忆,这里曾是经营超20年的百佳超市旧址,三年前转为永辉后仍是东门老街的重要生活配套。而如今,即便曾被认证为2024年“全国品质门店”,也未能逃脱闭店命运。根据公告,11月7日至15日为正式出清期,但折扣早已提前启动,仓库存货基本搬空,可见去库存之迫切。
这背后是永辉整体战略的剧烈调整。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2.21%至424.34亿元,净亏损扩大至7.10亿元。截至9月底,门店总数从年初的775家锐减至450家,累计关闭325家,几乎完成全年300-350家的关店目标。与此同时,已有222家门店完成“胖东来模式”调改,占现有门店近一半,调改后日均销售额明显回升,说明转型初见成效。
资产方面,公司总资产从去年末的427.49亿元降至316.20亿元,存货更是从70.58亿腰斩至37.32亿元,反映出其加速瘦身、回笼资金的决心。股价年内下跌26%,市值缩水至425亿元,市场情绪偏弱。
说实话,看到永辉把核心商圈的店都关了,我心里还是有点震动的。过去几年它盲目扩张,结果留下一堆长期亏损的包袱;现在断腕求生,虽痛但必要。我注意到它10月提出“国民超市品质永辉”的新定位,推出秘鲁蓝莓、定制三文鱼等高附加值单品,这是在试图重建商品力。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方向是对的。
但我也有担忧:关店节奏如此之快,会不会损伤品牌元气?调改虽见效,但复制能力是否跟得上?毕竟胖东来的成功难以简单复制。现在的永辉,更像是在用关店换时间,用空间换未来。如果接下来不能在供应链和差异化商品上真正打出拳头产品,仅靠调改存量门店,恐怕还难言反转。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零售业拼商品、拼效率的时代,能果断止损、聚焦核心策略的企业,至少还有机会活下来。我对永辉的态度是:谨慎观察,但不轻易否定。它的这一轮自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