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的"瘦身"与"健身":一场零售业的自我革新
最近,永辉超市宣布进入门店调整的第二阶段,这可不是简单的"关店潮",而是一场有计划的"瘦身健身"组合拳。数据显示,公司已经关闭了102家门店,同时完成了222家门店的改造。关店带来的阵痛不小,累计损失达到6.1亿元,但改造后的门店客流平均增长80%,其中六成门店的盈利创下五年来新高。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商品结构的重塑。永辉淘汰了超过40%的供应商,建立起"大牌尖货+永辉定制+品质永辉"的三级商品体系。目前已经推出9个自有品牌单品,比如橙汁、酵素洗衣液等,计划三年内打造100个销售额过亿的爆款商品。在供应链方面,通过与知名品牌合作定制高性价比商品,像梭子蟹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95%,现制小龙虾的销售额接近6000万元。
短痛与长益的辩证法
从财务数据看,这场转型确实带来了短期阵痛。今年前三季度,永辉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22%,净亏损扩大至7.1亿元,主要原因是关店损失和毛利率下滑。但调改后的门店在国庆期间表现亮眼,销售额同比翻倍,部分爆款单品销量增长十倍,毛利率也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65个百分点。
这种调整的强度不小——涉及40%的供应商淘汰和30%的门店改造,预计明年春节前完成300家门店的调改工作。这是一个中期计划,三年自有品牌目标的实现将是检验成败的关键指标。
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这场变革正在零售产业链上掀起波澜。对上游供应商来说,这是一次大洗牌。那些具备定制化能力的头部供应商成为受益者,比如水产、预制菜的合作方;而被淘汰的中小供应商,特别是传统的生鲜批发商,则面临着生存压力。物流仓储领域也在经历结构性调整——虽然闭店减少了仓储需求,但自有品牌的集中化可能提升区域仓配效率,这对冷链物流服务商是个好消息。
在下游,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在被重塑。永辉推出的高性价比自有品牌商品正在分流传统品牌的消费者,不过这种分流能否持续还需要观察复购率。值得注意的是,调改后的门店数据显示,家庭消费场景正在强化,部分商品正在替代餐饮需求,这与行业整体趋势相符。
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永辉的转型带来了差异化竞争压力。它的定制商品价格介于标准品牌和白牌之间,这对硬折扣店形成了一定冲击。但由于永辉仍以大店业态为主,对前置仓模式的影响相对有限。
挑战与不确定性
虽然转型初现成效,但风险也不容忽视。自有品牌的接受度仍需验证,目前仅有9个单品的数据样本还比较小。成本压力也是个问题,费用率同比上升了2.49个百分点,可能会挤压利润空间。此外,如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低迷,调改的成效可能会打折扣。
投资者需要关注几个关键指标:自有品牌单品数量的增长速度、调改后门店的同店销售额变化,以及生鲜品类的损耗率控制情况。这些数据将直接反映这场转型的实际效果。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永辉在存量市场中寻找增量空间的尝试。通过优化门店网络、重构商品体系、提升供应链效率,永辉正在打造一个更健康、更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但转型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这场"瘦身健身"计划能否最终成功,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