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零售业深度调整期,永辉超市正经历行业变革与自身转型的双重考验。4月25日晚间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永辉超市已连续四年陷入亏损,累计亏损额突破95亿元。而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骤降近八成的财务表现,更将其盈利模式重构的紧迫性推至台前——随着名创优品系“操盘”,2025年将成为检验永辉转型成效的关键年份:年内门店规模收缩至巅峰时期一半,能否在提速门店调改过程中减亏,将直接验证其转型路径的可持续性。
连亏四年
在一场漫长的结构性调整中,永辉超市交出了一份充满阵痛的成绩单。
2024年,永辉超市延续之前亏损态势,全年营业收入675.74亿元,同比下降14.0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65亿元,较上一年亏损增加1.36亿元。2021年到2024年四年间,永辉超市累计总亏损超95亿元。
对于去年收入下滑,永辉在财报中坦言,主要是由于公司主动进行门店优化以及战略和经营模式转型,“尽管截至2024年底公司共完成了31家门店的调改,且调改门店迅速大幅提升客流和销售额,但这些门店主要是在下半年调改开店,且门店数占比不大,对公司 2024 年收入整体影响不大,调改同时,公司关闭232家尾部门店使得公司2024年整体收入有所下滑。”
2024年的季度数据揭示了更严峻的现实:在四季度单季亏损达13.87亿元,反映出永辉转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
进入2025年,永辉的转型步伐加快,但业绩仍未迎来拐点。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永辉超市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48亿元,同比下滑79.96%。对于今年一季度收入下滑,永辉超市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公司主动进行战略和经营模式转型——截至2025年3月底,永辉已完成47家门店的调改,但调改门店占比不高,且一季度门店总数较去年同期减少273家,导致整体收入缩水。
永辉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传统商超普遍面临电商冲击、消费习惯变化、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行业洗牌加速,通过关店止血,同时以调改提升存量门店质量,永辉的选择可谓“断臂求生”。按照永辉管理层最新释放的信息,永辉新一年的主要目标便是减亏。但就是否有减亏具体举措,《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永辉方面,并未获得相关回复。
收缩持续
2024年9月,一则重磅消息震动零售圈:名创优品拟收购永辉29.4%股权。这笔交易在2025年一季度完成交割后,随即引发永辉管理层的重大调整。3月17日,永辉宣布成立以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为首的改革领导小组,并宣布该小组代行CEO职责。
关店潮成为永辉当前阶段最显著的标签。数据显示,2024年永辉新开门店仅7家,却关闭了232家。进入2025年,收缩趋势有增无减:永辉官网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门店总数已降至712家。另据媒体报道,永辉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释放信息,今年计划关闭250至350家门店,若该计划全面落实,今年年底永辉的门店规模将萎缩至500家左右,不及巅峰时期的一半。
不过,单纯关闭尾部门店并非目的,门店调改战略才是关键。2024年5月起,永辉正式确立“学习胖东来”的品质零售路线,陆续启动多地多店调改。在年报中,永辉再次强调称,公司坚定胖东来模式和品质零售的战略方向始终不变,打造更适合中国主流家庭的国民超市。
调改门店亮眼的数据,给永辉的转型带来一抹曙光。永辉超市北京大区调改负责人在3月底接受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曾透露,“调改后的门店成效显著,除了在门店品质、顾客口碑、员工待遇、客流量等方面有大的提升外,像北京喜隆多店调改后开业首日销售就达到170多万元,超调改之前6倍,房山印象城店开店首日达到200万元,超调改之前5倍。”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截至2025年4月25日,永辉完成调改的门店仅60家,占总数不足10%。门店规模减小带来的收入缺口,仍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从官方披露的数据看,永辉调改步伐在2025年明显加快:4 月14日,永辉超市正式发布2025年全国第三批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门店名单,涉及门店数量达41家,创单批次调改规模新高。根据规划,截至6月底,永辉超市全国自主调改门店数量将达124家。此前供应商大会上消息显示,预计全年调改店将达200家。
年报“弱化”自有品牌
对比历年财报,一个微妙的变化值得关注:永辉对自有品牌的数据描述明显减弱。
在2024年财报中,永辉透露,2024 全年研发升级自有品牌商品120款,其中20余款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引入品牌新品近5万支等等。这与此前几年公司详细披露自有品牌销售额及增速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财报显示,2021年永辉自有品牌销售额达26.5亿元;2022年,自有品牌销售额达32.7亿元,同比增长23.40%;2023年自有品牌实现销售额35.4亿元,同比增长8.26%,占当年营业收入5%。而按照叶国富的规划,计划在3-5年内,推动自有品牌达到永辉整体销售额的40%。
在传统商超的运营模式中,商品流通需历经品牌商、代理商、经销商构成的层层分销体系,渠道成本高企直接导致终端零售价虚高,商超发展自有品牌可通过削减中间环节,将渠道成本转化为利润空间。
零售业专家鲍跃忠在4月25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商超行业产品信任危机与价格虚高乱象交织,一方面,很多品牌商品名不副实,品控失守;另一方面,商品价格虚高,消费者被迫为品牌溢价和营销噱头买单,导致对商超渠道信任度下跌,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桎梏,行业当前需要打破产品质量与价格的不合理局面,重建消费者信任。在他看来,商超转型需以自有品牌建设为破局关键,并建议商超自有品牌的占比要努力调整到采购占比30%-50%以上。
谈到提升自有品牌占比过程中的核心挑战,鲍跃忠指出,在于采购理念的系统性升级,以往传统的“规模导向”的采购逻辑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奥乐齐以不足30亿元的年营收实现精准市场卡位,证明小型企业亦可通过差异化定位与精细化运营构建竞争优势,传统商超企业必须突破规模依赖思维,实现从“被动选品”向“主动定制”转变。
针对永辉将自有品牌占比从个位数提升至40%的战略目标,鲍跃忠对记者分析指出,企业的战略决心与执行能力是成败关键,目前行业自有品牌平均占比约8%,而盒马NB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将自有品牌占比提升至50%-60%,这一案例证明永辉的目标具备现实可行性。基于对行业发展规律及企业潜力的研判,他对永辉达成该目标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