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控又出手了。11月18日,公司在港交所回购300万股股份,耗资约4105万港元,回购价格在13.61至13.89港元之间。这看似寻常的操作背后,却藏着一个不简单的信号:这是中远海控连续第13个交易日进行股份回购。
从10月31日开始,公司几乎每天都在执行回购计划,累计已回购3418.80万股,总金额达4.77亿港元。翻看更长时间的数据,这一动作的力度更加惊人——今年以来,中远海控已经实施了101次回购,合计回购3.80亿股,累计动用资金高达49.74亿港元。这样的回购频率和规模,在港股市场实属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期股价有所波动(11月18日收盘下跌1.65%),但在本轮连续回购期间,公司股价整体仍实现了2.17%的涨幅。这说明市场对公司的这一行为给予了积极反馈。持续真金白银地投入,不仅传递出管理层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投资者情绪。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多说几句。作为一家航运行业的龙头企业,中远海控今年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轻松。根据其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的信息,集装箱航运市场的运价同比大幅下滑,导致净利润承压。但与此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现金流充裕,这才有了如此大规模回购的底气。
在我看来,这种“越跌越买”的回购节奏,不是短期维稳股价的权宜之计,而更像是在行业低谷期的一种战略姿态。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即使行业周期下行,公司依然有能力和信心维护股东权益。而且,公司并没有把所有资源都押在传统业务上,而是同步推进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转型,并通过收购泰国林查班港股权等方式强化全球布局。
当然,回购本身不能直接提升盈利能力,航运业的复苏还得看全球贸易需求和供需格局的变化。但从投资心理层面来说,当一家公司愿意持续用自己的钱为股价托底时,至少说明它没有放弃对市值管理的责任。
所以,面对中远海控这场长达13天、近五亿港元的“长跑式”回购,我不觉得这只是例行操作。它更像是在用行动告诉市场:风浪之中,有人正在默默撑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