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一体新机遇:中信证券为何看好这家低调的能源公司?
中信证券最新发布的一份深度跟踪报告,将目光投向了看似传统的能源企业——新集能源(601918.SH)。报告标题直白而有力:“煤炭为基,火电放量,煤电一体成长可期”。这不仅是一句判断,更是在当前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对一家区域型能源企业长期价值的重新审视。
根据报告内容,中信证券的核心逻辑在于“煤电一体化”的协同潜力。新集能源的煤炭主业虽然身处行业周期波动之中,但得益于煤质提升和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即便在煤价下行阶段,前三季度毛利率仍保持稳定,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公司的电力业务正在快速扩张。目前在建的大规模火电机组预计将在2026年集中建成投运,而这一时间点恰逢安徽省电力供需持续偏紧的窗口期。这意味着新建机组投产后有望实现较高利用率,从而显著增强公司整体盈利的稳定性。
从市场表现来看,截至最新交易日,新集能源股价报6.93元,跌幅2.12%,成交额达2.73亿元,显示出一定的市场关注度。尽管短期走势有所波动,但中信证券依然维持“买入”评级,显然是基于中长期的基本面判断。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份报告时,并没有太多意外——毕竟券商唱多并不罕见。但仔细琢磨后,我发现这次的观点并非空泛吹捧,而是踩准了两个关键趋势:一是国内电力供应区域性紧张的现实正在被越来越多投资者重视;二是“煤电联营”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与提升运营效率的模式,正逐渐从政策倡导走向企业实践。
我尤其认同报告中提到的“盈利稳定性提升”这一判断。过去市场对煤炭企业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来自价格波动带来的业绩大起大落。而新集能源通过自产煤支撑电厂用能,既能降低燃料成本不确定性,又能保障电力输出的连续性,这种内循环模式恰恰是抵御周期冲击的有效屏障。
当然,我也清楚这其中的风险。比如新建机组能否如期投运?安徽电网未来是否会出现供给过剩?这些都需要持续跟踪。但从当前信息看,公司在手项目明确、区位需求支撑有力,再加上国资背景下的资源协调优势,其煤电一体化的成长路径确实比同类企业更具可见度。
说到底,在新能源高歌猛进的时代,我们不该轻易忽视那些仍在扎实做整合、提效率的传统能源企业。它们或许不够“性感”,但正是这类稳扎稳打的转型,可能才是中国能源体系平稳过渡的真实底色。我对新集能源的看法是:不追风口,但值得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