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SH601901)$ 信达真是踏个Der
中国信达在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重组进入关键阶段时选择减持,表面上是“经营需要”的常规操作,实则背后存在多重复杂逻辑,需结合其历史行为、财务状况及市场环境综合分析:
一、频繁减持的历史惯性与市场信任危机
中国信达自2022年起已六次披露减持计划,累计套现超11亿元,但多次出现“公告后未实施”或“未达顶格减持”的情况 。例如,2025年4月曾计划减持1%,最终一股未减;此次再次公告减持1%,尽管声称“经营需要”,但市场对其决策的随意性和可信度已产生严重质疑 。这种“说减又不减,减了又不全”的操作,本质上是将减持公告作为调控市场预期的工具,而非基于真实的战略调整 。
二、财务压力驱动的流动性需求
作为四大国有AMC之一,中国信达的核心业务不良资产经营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显著。2025年上半年,其新增收购金融不良债权资产255.06亿元,同比增长56.8%,资金需求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其旗下上市公司信达地产2024年净亏损8.09亿元,2025年中报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39.77亿元,且年内有130.9亿元债券到期或行权,货币资金较去年同期下降48.76%,流动性压力突出。在此背景下,减持方正证券股权可快速回笼资金,缓解集团整体财务压力。
三、战略定位与重组进程的错配
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的重组虽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如投行业务合并、客户迁移启动),但中国信达并非重组主导方。其持有的方正证券股权源于2020年政泉控股的抵债资产,属于被动持股,且持股比例已从最初的7.1%降至当前的7.2%,始终未进入核心决策层。平安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更倾向于整合自身资源(如平安证券的线上科技与方正证券的线下网点),而信达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与券商重组的协同效应有限。因此,提前退出符合其“非核心资产套现”的战略逻辑。
四、监管框架下的合规套利空间
尽管减持行为引发市场质疑,但中国信达的操作始终未触碰监管红线。根据《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办法》,其每次减持比例均控制在1%以内(90日内集中竞价减持上限),且提前15个交易日公告,形式上完全合规 。监管层对“一参一控”的同业竞争要求仅针对平安集团,信达作为财务投资者不受直接约束。这种规则漏洞为其提供了“合规外衣”下的操作空间,即便减持公告反复爽约,也无需承担实质性责任 。
五、市场预期博弈与股价波动
减持公告对市场情绪具有天然的负面导向作用。2025年4月信达公告减持后,方正证券股价曾一度下跌,而其最终未减持的行为导致部分投资者错失后续行情,承受机会成本 。此次减持计划公布后,方正证券股价再次承压(11月4日收盘价8.22元/股),但信达仍选择在此时披露,可能意在通过市场波动实现低价增持或其他资本运作。此外,若重组最终落地,股价可能进一步上涨,信达或通过“高抛低吸”策略获取超额收益。
六、国企身份下的责任缺失与市场影响
作为中央汇金间接持股的国企,中国信达的频繁减持与爽约行为已严重损害投资者信任。其公告中“经营需要”的理由缺乏具体解释,且未充分考虑中小股东利益,被批评为“将市场规则异化为随意反悔的工具” 。这种行为不仅摧毁自身信用,更让投资者对国企上市公司的决策严肃性产生普遍质疑,甚至引发“远离信达、销户抵制”的市场情绪 。
结语
中国信达的减持行为是财务压力、战略定位、监管规则与市场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的重组前景明确,但信达作为被动财务投资者,更关注短期流动性与收益兑现,而非长期协同价值。其频繁减持与爽约的本质,是对市场规则的“技术性利用”与对投资者信任的漠视。这一案例也提醒监管层,需进一步完善减持制度,强化信息披露要求,避免类似“合规但不合理”的行为损害资本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