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达减持方正证券:合规外衣下的诚信缺失,岂能肆意愚弄市场?
一、核心结论:合规不代表诚信,反复无常已是公然失信
从监管规则看,中国信达历次减持操作未触碰违规红线,但作为中央汇金icon间接持股的国企,其频繁发布减持公告却屡屡爽约的行为,是对资本市场诚实信用原则的公然漠视,已然构成对投资者的预期误导。
二、合规性表象:规则兜底难掩决策随意
依据《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办法》及信息披露相关规定,中国信达的操作表面合规,却藏着明显的决策随意性:
1. 公告流程“合规”却失实:虽每次减持前15个交易日发布公告,明确数量、比例及期限,但公告中“因公司经营需要”的理由反复使用,前次以“经营调整”为由终止,仅两个月又以同样理由重启,前后矛盾暴露决策轻率 。
2. 减持额度“合规”却敷衍:历次计划减持比例均控制在总股本1%以内,未突破“90日内集中竞价减持不超1%”的限制,但5次计划中2次完全未实施,3次仅部分执行且均未达顶格规模,所谓“经营需要”更像随意调整的借口。
3. 后续披露“合规”却冷漠:未减持或未完成后虽按要求公告结果,但对“市场环境变化”“股价未达预期”等理由语焉不详,从未充分解释决策反复的具体原因,对投资者关切视而不见。
三、诚信缺失焦点:反复无常的市场愚弄
中国信达的核心问题绝非合规与否,而是对市场规则和投资者的极度不尊重,其失信行为轨迹清晰可见:
1. 多次爽约,信用彻底破产:2022年11月计划减持2%,最终一股未减。2025年4月计划减持1%,期满仍未执行;如今2025年11月又再发减持1%公告,历史已然证明其公告可信度极低。这种“说减又不减,减了又不全,停了又再发”的操作,本质是将减持公告当作随意摆弄的工具。
2. 误导市场,侵害投资者权益:减持公告对市场具有天然的负面导向作用,投资者往往因公告信号抛售股票导致损失。中国信达2025年4月公告减持后,方正证券股价受影响波动,而其最终未减持,让跟风卖出的投资者错失后续行情,承受经济损失与机会成本icon的双重打击,这与欺诈性误导仅有一步之遥。
3. 国企身份,更显失信刺眼: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国企,本应是市场诚信的表率,但中国信达却利用规则漏洞,将“自主决策”异化为“随意反悔”。这种行为不仅摧毁自身信用,更让投资者对国企上市公司的决策严肃性产生普遍质疑 。
四、关键事实澄清:汇金不背锅,信达icon难辞其咎
需明确的是,2025年2月中国信达划归中央汇金后,方正证券股权虽属汇金间接持股,但所有减持决策均由中国信达自主制定,汇金并非直接主导方。此次失信事件的责任主体清晰,中国信达及其决策层必须对此负责。
五、投资者态度:用脚投票是对失信者的最好回应
中国信达的行为虽未达违规处罚标准,却早已突破诚信底线。对于这种视市场规则为无物、视投资者信任为草芥的主体,投资者“远离信达、销户抵制”的选择,正是对其失信行为的直接否定。同时,投资者可通过向证券交易所icon投诉、向监管机构反馈等途径,要求其对决策反复、信息披露模糊等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推动监管层完善规则,杜绝此类“合规性失信”事件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