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刚刚放出了两个重磅公告:2023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第一个行权期条件正式达成,同时行权价格也完成了最新一轮调整——从11.95元/股下调至11.15元/股。这意味着,包括董事长陈景河在内的12名核心高管,即将可以按每股11.15元的价格,买入公司股票,合计行权数量达1,310万份。消息一出,市场关注度迅速升温。
这次行权之所以能顺利推进,关键在于业绩考核全部达标。根据公告披露,2024年紫金矿业以2022年为基数,营业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2%,超过了激励计划设定的“不低于10%”门槛,也高于同行业均值的9%;净资产收益率更是高达26%,远超12%的考核线,且优于行业7%的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则控制在55%,低于65%的上限要求。此外,所有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均为B级以上,无人触发不得行权的情形。可以说,公司层面与个人层面的指标全部“踩线过关”,合规性毫无争议。
而行权价格的下调,则是因为公司连续几年稳定分红所致。自2023年以来,紫金矿业陆续实施了多次现金分红,包括2023年半年度每10股派0.5元、年度派2元,2024年上半年派1元、全年派2.8元,再到2025年上半年再派2.2元。按照股权激励相关规定,分红需对行权价进行相应调减,最终从最初的12元/股一路调整至11.15元/股。这种因分红被动降价的情况,在A股上市公司中属于常规操作,也反映出公司持续回报股东的稳定性。
看到这里,我倒是挺感慨的。作为一家资源型龙头企业,紫金矿业这几年在治理结构上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这次激励计划的设计,既设置了明确的财务指标门槛,又绑定了高管利益与公司长期表现,不是那种“躺赢式”的福利安排。特别是将营收增长、ROE和负债率三项核心指标纳入考核,说明管理层关注的是有质量的增长,而不是单纯追求规模扩张。
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金价在过去两年大幅上涨,给矿企带来了天然红利,但紫金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它把行业景气度带来的收益,反过来用作激励机制的兑现基础,形成正向循环。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成熟企业治理逻辑的体现——不依赖周期红利,而是通过制度设计推动可持续发展。
当然,也要理性看待这一事件的影响。1,310万份的行权总量看似不小,但仅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约0.049%,不会对二级市场造成明显稀释压力。而且行权周期长达一年(截止2026年12月7日),节奏可控。短期来看,这更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正常推进,而非重大经营变动。
但从长期看,核心管理层继续被深度绑定,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尤其是在矿业这样一个重资产、长周期、高波动的行业里,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清晰的激励机制,往往是穿越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