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1日电(谈瑞、周子涵) 本周A股市场震荡,但船舶配套板块龙头亚星锚链(601890)的股价韧性极强。截至11月19日,亚星锚链周涨幅达10.61%报10.95,总市值突破105亿元。作为全球最大的锚链生产企业,亚星锚链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造船产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引领”转型的微观缩影,其海外市场的拓展之路也折射出“中国制造”在全球高端装备领域的出海新图景。
亚星锚链的股价韧性有着坚实的业绩支撑。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44亿元,同比上升5.28%;归母净利润2.11亿元,同比增长9.38%。其中,第三季度经营数据尤为亮眼,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2亿元,同比增长4.23%,环比增长36.86%;归母净利润9674万元,同比增长77.72%,环比增长55.9%。
“公司业绩增长主要系泊链销售规模的增长,以及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增长所致。”浙商证券分析师邱世梁表示,作为“深海科技”核心装备企业,亚星锚链有望受益船舶油服周期向上、漂浮式风电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亚星锚链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已经成功打入全球高端市场,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为SBM、壳牌等国际航运与海洋工程巨头以及国际油企提供配套。据行业机构统计,亚星锚链在全球船用锚链市场占有率超过60%,系泊链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高端系泊链领域接近形成断层领先格局。其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极强的定价权与市场影响力,远超国内外竞争对手。
亚星锚链的海外拓展与业绩增长,是中国造船业全球地位持续提升的生动写照。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三大核心指标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1.7%、68.3%和64.9%,各项指标均遥遥领先于韩国、日本等传统造船强国。从具体数据来看,1-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达2413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4433万载重吨,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更是高达2345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为行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中国造船业的全球崛起,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作为造船产业的重要配套环节,亚星锚链等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突破与海外拓展,与整机制造企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提升了“中国造船”的全球竞争力。目前,我国已形成从船舶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到整船建造、维修改装的完整产业体系,在集装箱船、散货船等主流船型领域已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和交付能力,在LNG船、大型邮轮等高端船型领域也实现了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
与此同时,中国造船业的“出海”已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标准输出、服务输出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造船企业开始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服务网点,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以亚星锚链为代表的配套企业,通过参与国际重大项目,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国际认可度,更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合作经验,为中国造船业参与全球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券商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造船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中国造船业有望继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在高端船型领域实现更大突破。随着绿色航运、智能航运的发展趋势,中国造船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