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我刷到一组数据,挺有意思。环球蓝联发了个报告,说2025年上半年,咱们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免税消费只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62%,市场份额更是从32%直接掉到13%。你品品,五年前还是全球奢侈品市场的“顶流”,现在连一半都撑不住了。以前巴黎老佛爷百货门口排队退税的中国人山人海,现在这风景线,快成历史照片了。
但这事儿真不是咱们钱包瘪了,恰恰相反,是咱的消费力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出口。你看海南,自打2020年7月离岛免税新政落地,到现在累计销售额已经破了2000亿,3000万人次买走了2.47亿件商品。什么概念?相当于全国人民每5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海南买了免税品。这不是冲动消费,是实打实的消费迁移。
更关键的是,政策在持续加码。今年11月1日开始,手机、微型无人机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商品,也进了免税清单。市内免税店也开始往核心商圈铺,以后在北京国贸、上海南京路就能买到免税货,谁还非得飞一趟欧洲图那点价差?而且现在国内买,售后服务、会员积分、品牌活动一个不落,体验反而更完整。说白了,消费者越来越精,不再为“海外”两个字多掏钱了。
市场反应来得一点不含糊。就拿中国中免来说,11月第一周,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直接干到5.06亿,同比涨了35%。这个数字远超预期,瑞银直接出来喊话,说行业要回暖了,中国中免是最大受益者。华西证券也给出了“增持”评级,理由很实在——三季度收入下滑已经收窄,9月单月销售重回正增长,经营明显在筑底回升。
资本市场比谁都敏感。11月10号那天,中国中免A股涨停,成交额冲上73亿,创了大半年的新高。港股那边也跟着飙了15%以上,港股通资金净买入超过11亿港元。汇丰直接把A股评级上调到“买进”,目标价给到了106.9元。大宗交易也出现了溢价成交,说明有资金在实打实地布局。
这背后不只是股价波动,而是整个消费主权的转移。过去我们贡献全球奢侈品三分之一的销售额,但钱、税、服务全留在国外。现在不一样了,消费力还是那么强,甚至更强,但流向变了。海南封关在即,市内免税扩容,国产精品也能通过免税渠道出海,整个生态已经从“代购天堂”升级成“全球旅游零售枢纽”。
所以说,“退税买包”的时代落幕,不是,是消费升级。当“便捷+服务+信任”取代“价差”成为主导因素,中国的免税市场才真正走出了自己的逻辑。这盘棋,下得有点东西。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