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证券刚刚拿下一项含金量十足的新业务资格——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试点,成为近三年来首家获批该资格的券商。这一消息由深交所正式核准,并于10月24日由公司公告确认。截至目前,全国具备该项试点资格的券商已扩容至31家,而浙商证券的加入,标志着沉寂三年的行权融资赛道再度迎来新玩家。
这项业务的核心,是为持有股权激励但缺乏资金行权的上市公司员工提供融资支持。许多核心技术人员虽被授予股票期权,却因短期现金流不足无法完成行权,“激励”反而成了“纸上富贵”。而券商通过提供专项融资,帮助员工解决资金难题,既推动了激励机制落地,也为自己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浙商证券在获批后将重点完善业务方案、强化风控体系,包括设置差异化授信标准、加强担保物管理、明确退市情形下的处置流程等,确保业务稳健运行。
事实上,这并非一项新兴业务。自2014年深交所发布相关试点通知以来,已有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等头部和区域性券商陆续入场。部分机构已形成成熟模式:如国信证券2025年上半年行权融资产生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达4.12亿元;国金证券服务客户176户,在途规模0.65亿元,实现利息收入超150万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业务正从单一信用服务向综合平台延伸——它能串联投行(设计激励方案)、财富管理(服务高净值员工)、托管与研究等多个条线,成为券商服务上市公司的关键抓手。
看到这里,我其实挺看好浙商证券这步棋的。作为浙江本土券商,其区域资源丰富,深度绑定大量民营上市公司,而这正是股权激励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相比头部券商的全国布局,浙商证券完全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做深做透,打造差异化优势。而且从当前市场环境看,A股近20年累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超5600次,涉及公司超2900家,需求基础扎实。只要控制好风险,这不仅是一块稳定的利差生意,更是提升客户黏性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战略支点。
当然,挑战也不小。行权融资本质仍是信用业务,需面对员工离职、股价波动甚至标的退市等多重风险。浙商证券强调要“强化风险管理”,说明已有清醒认知。但我认为,真正的竞争力不在风控模型本身,而在于能否打通内部协同链条——比如让投行前端介入激励方案设计,再由信用部门配套融资,最后引导行权后的资产进入财富管理体系。能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把试点资格转化为核心能力。
眼下浙商证券股价报11.62元,涨幅1.31%,成交额超4亿元,市场反应平稳。短期来看,这项业务对利润贡献有限,但它释放出一个信号:公司在深耕本地企业服务、构建全周期金融服务生态的路上,又往前迈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