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券商行权融资试点资格审批再度开闸。10月24日,浙商证券公告获得深交所批准,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业务试点。这一动态打破了自2022年9月国元证券获批后长达三年的沉寂,标志着该细分赛道重新向机构开放。
随着浙商证券的加入,获得行权融资业务试点资格的券商阵容已扩大至31家。从2014年深交所发布相关通知奠定制度基础至今,这一业务已走过十余年发展历程。目前试点券商名单涵盖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等头部机构,以及国金证券、财通证券等特色券商,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梯队。
业务布局方面,多家券商已将行权融资视为串联多业务条线的战略纽带。国信证券在2025年半年报中披露,正着力推动智能化系统升级以提升服务质效,其行权融资相关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达4.12亿元,较去年末增长5.37%。国金证券则透露已服务176户客户,在途规模0.65亿元,实现利息收入154.66万元。华泰证券更通过涨乐财富通实现了线上化、数字化的自助融资行权服务。
这项业务蓬勃发展的底层逻辑,是A股市场股权激励需求的持续释放。数据显示,近20年来A股已有逾5600份股权激励计划落地,涉及上市公司超2900家,近4年平均每年实施超650份计划。实践中,许多核心员工面临行权资金压力,形成“看得见、拿不到”的困境,这正是行权融资业务的价值所在。
对券商而言,行权融资业务的战略意义远超利息收入本身。业内普遍将其视为打造“上市公司综合服务平台”的关键载体,通过这项服务可自然延伸至投行咨询、信用业务、财富管理、资产托管及研究服务等多个板块,形成业务协同闭环。开源证券研报明确指出,该业务将打开信用交易业务新战场,成为券商信用业务的新蓝海。
浙商证券在公告中明确,试点期间将重点完善业务方案,强化风险管理,设置差异化风控措施,完善客户授信额度管控和担保物管理。这种审慎态度反映出券商在拓展创新业务时对风险管控的重视,也与监管引导行业回归本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政策导向相契合。
从行业格局观察,证券行业“综合化、数字化、市场化、专业化”趋势日益强化,马太效应持续凸显。行权融资这类创新业务的扩容,为券商在激烈竞争中开辟了差异化发展路径。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券商专业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正面临更高要求,而行权融资这类聚焦上市公司核心人才激励的配套服务,恰好契合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