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许盈
今年以来,“铜博士”价格持续攀升,目前沪铜期货已突破86000元/吨,处于近年高位。这一重要工业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牵动着下游制造业企业的敏感神经。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赴浙江温州调研发现,面对铜价波动,一批制造业企业正通过灵活的套保策略,将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降本增效的实际成果。以正泰电器为例,这家低压电器龙头企业运用期权工具,单季度实现数百万元的权利金收入,有效对冲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
催生实体企业套保需求
正泰电器作为中国低压电器行业领军企业,业务涵盖配电电器、控制电器、电源电器等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网络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2016年收购正泰新能源后,公司形成了“电器+新能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在制造业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比往往较大。据正泰电器相关负责人介绍,铜作为低压电器核心原材料,白银则是关键导电材料。“公司长期面临铜、银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必须通过金融工具实现稳健经营。”正泰电器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上述人士介绍,对于铜等原材料的采购,公司采用“周度均价+浮动触发调价”的采购结算机制,这种模式在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同时,也使成本控制持续面临价格波动挑战。近年来,受全球供应链扰动和宏观政策变化影响,铜、银价格波动加剧,对企业稳健经营构成压力。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正泰电器自2021年启动套期保值业务,初期以期货工具为主,2022年后开始探索期权工具的运用,构建更加灵活、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期权策略见效
铜的下游应用场景涉及电力、建筑、家电、交通、电子等产业,被视作核心工业材料之一。今年以来,沪铜期货经历了一轮显著上涨,从4月上旬约72000元/吨的低位,一路涨至11月上旬的超86000元/吨。
面对价格波动,正泰电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今年三季度为例,公司基于对铜市“供需偏紧、下行有限”的基本面判断,预计铜价将在77000元~82000元/吨区间震荡。
“若价格跌破77000元/吨将是理想的采购建仓机会,但直接建立期货多头需承担较大保证金压力和方向性风险。”该负责人介绍,为此公司设计了“实货备兑看跌期权”策略,在77000元/吨以下分批卖出虚值看跌期权。若到期铜价高于行权价,权利金可直接降低采购成本;若价格跌破77000元/吨,则按计划接货并转为期货多头,实现低成本建仓。该策略既规避了追涨风险,又将等待时机转化为收益。
该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2025年7~9月,公司累计卖出看跌期权对应现货规模8000吨,权利金收入约600万元。“期内铜价始终在78000元~81500元/吨区间震荡,未触发行权条件。通过卖出看跌期权,我们既在震荡市中实现了成本优化,又保留了价格下跌时的主动采购权。”该负责人表示。
化风险为收益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自上期所上市铜期权以来,品种流动性日益提升,有效地助力企业通过策略组合降低生产成本。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浙江不少制造业企业已在日常经营中深度使用期权工具,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期权策略体系。
以正泰电器为例,目前公司已形成三类成熟策略:卖出看跌期权在震荡市中优化成本;牛市价差策略在温和看涨阶段控制支出;备兑策略在持有期货多头时增强收益。
“期权不同于期货的线性锁定机制,更贴近‘保险’逻辑。”正泰电器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企业既可通过买入期权支付权利金规避风险,也可通过卖出期权收取权利金,将可承受的风险转化为收益。”
回顾正泰电器从无到有接受期权作为套保工具的历程,该负责人总结了四条经验:第一是市场研判能力,期权作为主动性的风险管理工具,要求企业对市场分析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区分对待;第二是风控优先原则,公司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做好最坏情况的应对准备;第三是渐进式创新路径,新工具的接受需要过程,循序渐进才能走得更稳更远;第四是工具组合使用,在使用期权工具时结合期货进行对比分析和学习理解,加深对金融工具的认识。
“期权工具的灵活运用必须以严格的风险控制为前提。”该负责人强调,公司始终将期权头寸控制在套保需求范围内,保证金使用不超过账户总资金的50%,行权价以平值或浅虚值为宜,严防流动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