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三季报透露哪些关键信号?
中国能建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在这场由上证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提供平台支持的交流活动中,公司管理层就经营数据、战略进展和未来布局进行了集中回应。最引人注目的是,截至9月30日,中国能建实现新签合同额9,927.75亿元、营业收入3,235.44亿元、利润总额85.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40%、9.62%、0.09%。尽管营收增长稳健,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2.43%,引发投资者对“增收不增利”现象的关注。管理层解释称,主要受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公司正通过精益管理和运营优化应对挑战。
国际业务表现亮眼,前三季度境外新签合同中,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占比达62%,同比增长59%,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核心动力。尤其在沙特,公司已开工多个大型风光项目,包括1GW风电、2GW风电和2GW光伏项目,建设周期集中在26至30个月之间,并已于2025年10月起确认收入。此外,公司在“东数西算”工程中的布局也逐步落地,甘肃庆阳数据中心上架率已超85%,北京、芜湖、宁夏等地项目有序推进,其中宁夏吴忠一期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
我特别注意到,中国能建并非只盯着眼前订单,而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持续投入。公司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完成发电岛概念设计,并参与央企创新联合体,推进工程化研究。虽然距离商业化尚远,但这一定位显示出其作为央企在前沿能源技术上的责任担当。而在更接近产业化的氢能赛道,松原项目绿氨设计产能达20万吨/年,并具备30%~110%宽负荷柔性合成工艺,技术灵活性领先行业。酒泉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则在应城盐穴项目基础上优化系统,电-电转换效率明显提升,体现出公司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工程迭代能力。
面对市值压力,中国能建如何破局?
说实话,看到公司股价处于中轨与下轨之间、主力资金短期净流出的数据,我能理解部分投资者的焦虑。但我也认为,不能仅以短期股价衡量这家企业的价值。中国能建正在推进定向增发,且已获证监会批复,同时将2024年度分红比例从14.24%提升至20%,分红金额同比增加近一半——这说明公司在积极回应监管层关于提升央企回报的号召。我在翻阅其“四新”转型路径时发现,公司正围绕“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重塑业务结构,尤其在新能源和储能领域,政策东风强劲。136号文推动电价市场化,反而强化了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企业的竞争力,而这正是中国能建的强项。
总的来说,这家公司仍在扎实前行。它或许不够“性感”,但每一步都踩在国家能源转型的大方向上。我相信,只要持续兑现项目进度、改善盈利质量,市场终会重新认识它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