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与新签合同双双增长,成为近期建筑与能源领域少有的亮点之一。根据公司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35.44亿元,同比增长9.62%;累计新签合同额达9927.75亿元,同比增长0.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市场和新能源相关业务表现抢眼,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收入端保持稳健提升,但利润端承压明显。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31.56亿元,同比下降12.4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也下滑7.76%。单看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更是达到56.92%。这一方面受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基建项目利润率的压缩压力。不过,经营性现金流有所改善——净流出91.10亿元,同比少流出34.08亿元,说明公司在回款管理和运营效率上正在发力。
毛利率方面小幅下滑至10.92%,净利率为1.88%,均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但值得肯定的是,期间费用率控制得当,整体为7.72%,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四项费用均实现压降,显示出管理层在成本管控上的执行力。资产负债率维持在77.83%,虽微升0.27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可控区间,资本结构总体稳定。
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新签合同的结构变化。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超9164亿元,同比增长3.70%,其中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板块贡献了4121亿元,增速达5.15%。这背后是中国“双碳”战略持续推进下,风光氢储等项目密集落地的结果。更让我看好未来潜力的是境外市场的强劲表现——海外新签合同额达2646.78亿元,同比增长12.67%。在全球经济复苏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能建凭借技术输出和EPC总包优势,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持续斩获大单,国际化布局正逐步显现成效。
此外,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新签合同同比增长38.01%,这个高增长信号不容忽视。这类轻资产、高附加值业务的扩张,意味着公司正从传统的施工驱动向技术服务+投资运营转型。像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这样的国家级示范项目即将投产,也为后续模式复制提供了样板。
说实话,当前市场对中国能建的情绪并不算热烈,股价昨日下跌0.42%,报收2.39元,成交额6.54亿,属于正常波动范围。但我认为,短期利润波动不应掩盖其长期结构性转变的趋势。当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还在依赖地方政府项目“输血”时,中国能建已经在新能源赛道和海外市场找到了新的增长极。
在我看来,这家公司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央企”,而是正演变为一家以能源基础设施为核心能力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只要新能源投资不退潮、海外拓展不停步,它的基本面就有支撑。当然,应收账款回收和订单转化速度仍是需要持续跟踪的风险点,但至少现在,它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