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Q3营收大增却利润“跳水”,背后发生了什么?
中国能建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达1114.53亿元,同比增长10.48%,这一数据无疑亮眼。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同期归母净利润仅为3.5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6.92%,扣非后净利润更是暴跌近80%。根据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这一反差主要源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资产减值压力。前三季度公司合计计提资产及信用减值15.13亿元,同比多提近2亿元,叠加投资收益减少等因素,最终拖累整体盈利表现。
尽管利润承压,公司在主业上的布局持续深化。其参与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引江补汉等国家级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保持高位。与此同时,海外业务成为新增长极——前三季度境外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2.67%,其中新能源类项目增长高达58.7%,成功签约沙特多个GW级风光项目和尼日利亚燃气电站,进一步巩固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地位。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6.75%,占总营收比重已达38.81%,在新型储能、氢能、光热发电等前沿方向加速布局。
我怎么看这家“国家队”的进退取舍
说实话,看到这份财报时我第一反应是惊讶,但细想之后又觉得合理。营收增长来自国家战略项目的落地,而利润下滑则是地产关联风险的释放,这恰恰反映了当前大型基建央企所处的真实环境:既要扛起稳增长的大旗,也难以完全规避周期性行业的连带冲击。
在我看来,中国能建的核心逻辑正在从“规模驱动”转向“结构优化”。它不再只是传统电力建设的代名词,而是逐步演变为覆盖新能源、智慧能源、战新产业的技术整合平台。特别是在“十五五”规划强调发展氢能核聚变、新型储能和现代化水网的背景下,它的技术储备和项目经验具备长期价值。
但问题也很现实。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货币资金沉淀较差,经营现金流虽有改善但仍为净流出,短期偿债压力不容忽视。技术面上,股价目前处于布林带中轨与下轨之间,WR指标虽进入超卖区,但主力资金连续五日净流出,说明市场情绪偏谨慎。
所以我的判断是:中国能建的基本面短期受困于非核心业务拖累,但中长期仍锚定国家能源战略主航道。只要后续房地产相关减值风险出清,且战新产业贡献率继续提升,估值修复的空间依然存在。不过投资者需警惕电力投资不及预期、订单转化放缓等潜在风险,眼下更适合关注而非急于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