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刚刚拿下一笔近200亿元的大单——子公司联营体与沙特方面签署三项新能源总承包工程合同,总金额约195.54亿元人民币(27.45亿美元)。项目包括两个风电和一个光伏,分别位于沙特PIF五期夏奇拉、斯特拉和六期福里斯地区,装机规模合计达5吉瓦。其中最大的一项是斯特拉2GW风电项目,合同额高达12.51亿美元,建设周期30个月;另外两个项目各为1GW风电和2GW光伏,建设期均为26个月。这一系列合同由中能建国际建设集团、广东火电工程公司和西北电力设计院组成的联营体共同承接,业主方则是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公共投资基金(PIF)以及沙特阿美电力公司联合成立的项目公司。
这笔订单不仅金额巨大,更凸显了中国能建在海外新能源工程领域的系统集成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作为国内能源电力建设的龙头企业,中国能建早已建立起覆盖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能力。近年来,公司在国际市场持续发力,截至2025年6月,业务已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56个分支机构,并在海外布局了32个投资项目,其中多个储能、光伏、风电项目已在推进或投运阶段。此次中标沙特 mega级新能源项目,正是其“优先优质”国际化战略落地的又一关键成果。
看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只是一个工程合同,更是中国高端制造和绿色技术出海的标志性信号。沙特正在推进“2030愿景”,能源转型是核心支柱之一,而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基建领域已经具备了从技术、成本到执行效率的综合优势。像中国能建这样既能做设计又能施工,还能整合产业链资源的企业,在国际竞标中自然占据上风。
我自己一直关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根据行业研究,到2027年国家要求新能源利用率超过90%,这就必须依赖储能、智能调度和多能互补体系。中国能建不仅在传统火电、水电、核电领域有深厚积累——比如参与了国内90%以上已投运的核电项目,在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和可控核聚变关键技术攻关上也有实质性进展。这种“传统+前沿”的双轮驱动模式,让它在国内外市场都具备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成长潜力。
更让我看好它的一点是,它的国际项目不再只是“走出去”,而是开始深度参与当地能源结构重塑。比如这次在沙特的项目,背后是PIF、沙特阿美这样的国家级资本主导,意味着中国能建已经进入中东能源变革的核心圈层。未来这些项目带来的不仅是营收增长,还有资产运营经验和技术标准输出的机会。
当然,海外工程也面临地缘政治、汇率波动和履约周期长等风险。但总体来看,这笔近200亿的订单,是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抢占有利位置的一个缩影。对中国能建而言,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