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正普遍面临息差下行所带来的利润增长压力。
上半年,10家A股上市农商行净息差均较2024年年末下降,其中紫金银行(601860.SH)净息差下滑幅度最大。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紫金银行净息差较2024年年末下降24个基点,降至1.18%,低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二季度末农商行净息差水平(1.58%)。同期,该行净利润同比仅微增0.12%,增速在10家上市农商行中垫底。
作为银行传统的核心收入来源,利息收入持续下滑对银行盈利水平形成显著压力。此外,息差收窄还将对银行的资本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带来挑战。
净息差下降拖累盈利表现
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10家A股上市农商行均实现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其中,常熟银行(601128.SH)、江阴银行(002807.SZ)净利润同比增速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余8家农商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均未超6%,紫金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排在末位,仅为0.12%。
具体来看,紫金银行中报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为23.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66万元,同比上涨0.49%。归母净利润为9.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7.10万元,同比增长0.12%。虽然实现连续5年上涨,但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明显放缓,其2024年上半年、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62%、5.7%。
息差收窄或造成紫金银行净利润增长放缓。
紫金银行此前年报数据显示,2019—2024年,该行净息差分别为2.12%、1.91%、1.83%、1.80%、1.59%、1.42%。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18%。
净息差持续下降是银行业的共同压力,紫金银行并非孤例。2025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8家净息差较2024年年末下降。
聚焦农商行板块,10家A股上市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较2024年年末全部回落,其中紫金银行净息差降幅最大,下降24个基点,由2024年年末1.4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18%,净息差水平在A股上市农商行中最低;江阴银行紧随其后,净息差下降22个基点,由1.76%降至1.54%。
某农商行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国内银行主要盈利来源仍是贷款投放获得的利息收入。虽然部分农商行扩大金融投资业务比重,但金融投资大部分投向债券类,其所获得的部分收入仍计入利息收入,因此息差收窄会影响银行利润。”
多家银行亦在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中均表达了“上半年净息差缩减直接影响银行盈利表现”这一压力。
“稳息差”仍是今年银行业的重点任务之一。各银行正通过资产与负债端的精细化管理和结构优化,应对息差收窄的挑战。
9月12日,紫金银行回复记者称,下一步主要通过以下措施优化息差水平。资产端,强化贷款利率管控,优先投放议价能力强的小微企业贷款,压降贴现资产占比,提升一般贷款收益率。负债端,坚持存款“量价协调”策略,优化存款来源和期限结构,控制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高息存款的规模,加快中长期存款向短期存款转化。
多方施策稳息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末,民营银行净息差最高,为3.91%,随后依次为农商行1.58%,股份制银行1.55%,城商银行1.37%,外资银行1.35%,以及大型商业银行1.31%。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第二季度农商行净息差较2024年年末的1.73%下降15个基点,国有大行净息差下降13个基点,股份行下降6个基点,城商行下降1个基点,行业平均下降10个基点。
穆迪评级金融机构部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诸蜀宁表示:“2025年二季度末与2024年年末的变化来看,农商行整体净息差降幅较大,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受季节性因素影响,银行通常在年初进行资产重新定价,对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此外,农商行客户也会在每年年初有大量的贷款需求,如农资采购。双重因素作用下,农商行受季节因素影响在二季度末会有较大的净息差变化。”
诸蜀宁进一步指出:“整体来看,农商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其承受较大的息差压力。从负债端来看,农商行的资金来源以零售存款为主,存款定价具有滞后性,在政策调降基准利率后,短期内农商行很难做到快速跟随下调存款利率;从资产端来看,利率调整的反映可以做到即时反应,贷款利息调降后,农商行马上跟随下调贷款利率。这种对于利率变化的不对称影响,对依赖零售存款的银行影响最大。”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指出:“农商行净息差降幅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型银行下沉策略持续推进,优质客户被大量挤占,农商行客户群体更加偏向‘小弱散’,这类客户议价能力弱但贷款风险高,利率定价受限,且在经济波动时风险加剧,使资产端收益率承压;二是农商行付息成本调整困难,部分农商行高息存款客户占比大,中老年储户多,他们偏好长期定期存款,导致付息成本较为刚性。”
从监管到银行机构,稳息差举措频出,部分银行已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负债结构,优化定价策略。
例如,针对优化负债结构,江阴银行表示,一是该行始终坚持“深耕本土、服务实体”的战略定位,江阴是其根基,本土客户基础扎实,资金沉淀稳定,这为银行稳健经营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该行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普惠金融、产业金融等特色板块持续发力,不仅带动了规模增长,也有效分散了风险。三是该行注重“收入多元化”,在利息收入、投资收益、中收业务等方面同步发力。四是该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和精细化管理,有效压降了负债端成本和运营成本。综合来看,正是“本土优势+结构优化+收入多元+管理提升”的共同作用,持续推动江阴银行经营效益的提升。
上述农商行人士告诉记者:“我们认为低利率、低息差以及资产规模的低增速这种三‘低’现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农商行面临较大挑战。未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对:首先,增加多元化收入,提升中间收入占比;其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向零售信贷以及投行业务等非农商行传统业务领域方向发力,让资产负债结构更加多元化;最后,持续降本增效,提高投入产出,向激发组织活力优化企业架构方向改革转型。”
谈及农商行稳息差面临的挑战,诸蜀宁认为,农商行扎根基层,与基层客户关系紧密,调降负债成本需考虑多方面因素,这也给银行稳息差带来现实难度。“银行经营并不是单一指标决定,出于客群稳定的原因,部分农商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压降存款成本可以稳定息差变化,但考虑客群稳定性,可能执行难度不小。”
刘斌指出,用户黏性对于息差稳定具有正向作用。“农商行可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推进精细化管控,例如合理规划各类存款占比,压降高成本存款。同时,利用人缘、地缘等优势,深耕县域细分市场,打造特色场景,例如将信贷和农业生产环节融合,或结合乡村养老场景,提高客户黏性 。”
展望未来息差走势,业内普遍认为目前仍在息差下行通道,但降幅有所缓和。
刘斌认为,目前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才刚开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业务会逐渐重叠。虽然2025 年上半年银行业整体净息差降幅有所缓和,负债端成本也因存款利率下调得到一定缓解,不过在资产端,LPR下调后的存量贷款重定价影响还在持续释放,且新发放贷款收益率也持续走低,资产价格仍处低位。未来随着存量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置换,资产收益率可能进一步下行,使得农商行净息差依旧存在下行压力。
诸蜀宁认为,从息差未来走势来看,2025年央行调降了一次LPR利率,下调10个基点。截至今年年底,LPR再次下调的可能性并不高。虽然目前息差仍在下行空间内,预计明年银行息差较今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