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停摆追平历史最长纪录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4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35天,正式追平2018-2019年创下的史上最长停摆纪录。此次停摆始于10月1日,因两党未能就预算案达成一致,共和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在参议院连续13轮投票均未通过,核心争议聚焦医保福利支出等关键议题。特朗普总统于11月3日公开呼吁取消“冗长辩论”机制以强行推进法案,但遭遇共和党内部阻力。目前,交通、食品援助等多个关键政府部门持续瘫痪。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停摆每持续4周,将拖累美国GDP年化增长率1-2个百分点;截至11月4日,经济损失累计已达70亿美元。
股市反应平淡,历史数据揭示真正驱动逻辑
尽管政府停摆引发行政混乱与经济成本上升,但对美股市场的直接影响有限。自1976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政府停摆期间标普500指数平均涨幅接近零,但在停摆结束后12个月内平均上涨约12%。以2018-2019年为期35天的停摆为例,标普500指数上涨13.34%,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3.51%,纳斯达克100涨幅更达15.69%。市场走势表明,企业盈利、货币政策及宏观经济趋势才是主导因素。例如,2018年停摆期间美股反弹,主要得益于美联储释放鸽派信号,而非政治僵局缓解。
短期波动难以避免。由于经济数据发布中断(如GDP、非农就业报告),投资者决策缺乏依据,加剧市场不确定性。依赖政府合同的国防、医疗板块面临压力,而必需消费品等防御性行业表现相对稳健。富达研究指出,在过去历次停摆后12个月内,市场实现正回报的概率高达80%,部分机构将短期回调视为布局机会。亚太市场于11月4日午后普遍走弱,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7%,比特币24小时内跌幅超过3%(Coinglass数据),美联储12月是否降息因数据缺失而前景模糊,进一步放大全球资产波动。
避险情绪升温,蓝筹央企成资金“压舱石”
在全球市场受美国停摆外溢影响、风险资产承压背景下,资金加速流向高分红、低估值、经营稳定的大型蓝筹国企。中国石油(601857)因其业绩韧性、现金流充沛及承担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角色,被视为避险配置首选,主力资金持续流入,推动股价走强,并带动石油板块整体反弹。洲际油气当日涨停,中国海油、中国石化跟随上行。
中国石油作为国内最大油气生产商,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262.94亿元,占“三桶油”总利润的48.9%,展现出显著的盈利优势。尽管国际油价同比下滑超14%,公司上游天然气销售业务成为增长引擎,经营利润同比大增312.79亿元,单季度增幅达49.5%。
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加速转型,前三季度风光发电量达5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2%;炼化结构优化成效显现,新材料产量增长59.4%,合成橡胶、聚合物等高附加值产品持续放量,“减油增化”战略稳步推进。广西石化百万吨级乙烯工程于10月30日全面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乙烯项目,配套建设全球最大的柴油吸附分离装置,有效缓解“油多化少”的结构性矛盾。
董事长戴厚良近期密集出访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深化中亚与中东能源合作;同时主持召开冬季天然气保供动员会,凸显央企在能源供应中的关键作用。11月3日,中国石油A股与H股同步大涨,股价创年内新高,总市值突破1.7万亿元,融资余额稳定维持在22亿以上,两融余额进入历史高位区间,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