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前三季度净赚2582亿元,中石油一家就贡献了近一半利润——1262.79亿元,占比高达48.9%。这个数字在国际油价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亮眼。第三季度三家公司合计日赚超9亿元,展现出国有能源巨头强大的抗压能力和经营韧性。
今年前三季度,布伦特原油均价同比下跌14.3%,WTI也下降超过14%,市场供需宽松,价格持续震荡走低。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仍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582.34亿元。其中,中国石油虽净利润同比下降4.9%,但降幅远小于油价跌幅;中国海油净利下滑12.6%,同样优于行业基准;而中国石化压力最大,净利同比减少32.2%,炼油和化工板块双双承压,化工板块甚至出现息税前亏损。
业务结构差异决定了三家公司的表现分化。中国石油上游油气和新能源板块盈利仍达1251亿元,尽管受油价拖累有所下滑,但天然气销售分部利润大增,单季同比增长49.5%,成为亮点。炼油业务也逆势增长22%,显示出下游加工环节的运营效率。中国海油作为纯上游企业,靠产量增长对冲价格下跌——前三季度油气净产量增长6.7%,桶油成本还下降了2.8%,体现出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反观中国石化,全产业链布局反而在当前环境下成了负担,成品油需求萎缩叠加化工毛利低迷,导致整体盈利大幅缩水。
看到这些数据,我更觉得中国石油的表现值得多看一眼。它不是简单地“靠天吃饭”,而是在油价不利时通过内部优化稳住了基本盘。天然气战略见效、炼化板块提效,都说明它的抗周期能力在增强。相比之下,中国石化面临的转型压力更真实,他们提出的“稳油、扩气、推氢、增电”方向是对的,但落地节奏和成效还需观察。
中国海油则继续坚定执行上游扩张路径,深海一号二期、巴西Mero3等项目陆续达产,支撑产量增长。管理层也明确表示不会忽视原油,但天然气因长协多、现金流稳,是未来重点。这种战略定力,在波动市中尤为重要。
总体来看,“三桶油”的这份成绩单,不只是资源红利的体现,更是运营能力和战略布局的综合反映。在全球能源格局变动、新能源替代加速的背景下,谁能更好平衡传统业务与转型节奏,谁就能在未来赢得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