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在广西投下超300亿元的“超级工程”正式投产,西南地区最大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破土而出,每年减少油品349万吨、增产化工品306万吨,标志着我国石化产业从“炼油”向“炼化一体化”的关键跃迁。这不仅是一次产能升级,更是一场面向“双碳”目标与高端材料自主供给的系统性变革。
从“燃料”到“材料”:炼化转型的标杆样本
广西石化乙烯工程是中国石油首个从炼油全面转向炼化一体化的标杆项目,核心是建设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及14套配套化工装置。过去,传统炼厂以生产汽柴油为主,面临“油多化少”的结构性矛盾——即成品油过剩而高端化工原料依赖进口。而该项目投产后,将显著扭转这一格局,每年减少油品输出349万吨,同时增产高附加值化工品306万吨,产品涵盖高端聚烯烃、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膜料、管材料等,填补多项国内供给空白。
首批外运的聚乙烯膜料、SBS热塑性弹性体、环氧丙烷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农业、鞋材和电子电器领域,意味着钦州石化园区实现了从“烧火油”到“造材料”的战略转型。正如当地管委会所言,这是钦州乃至广西石化产业升级的“龙头引擎”。
技术突围与绿色底色并重
该项目的技术含金量不容小觑。全球最大的200万吨/年柴油吸附分离装置首次应用“分子工程”理念,原料利用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5%以上,有效破解资源错配难题。此外,中国石油自有技术打造的首套8万吨/年SBS和12万吨/年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装置落地,配合全球首台最大双变频器无扰动切换电机的乙烯制冷压缩机,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突破,彰显了我国在高端化工装备领域的自主能力。
绿色低碳同样是该项目的核心标签。新增用电实现100%绿电供应,炼油与乙烯装置能耗优于国家标准标杆水平,构建起“资源—产品—绿色应用”的闭环链条。在当前石化行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利润率承压的背景下,这种以“质量突围”替代“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是响应国家“十四五”末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真实写照。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石化的产品可辐射西南、华南及东盟市场,助力打造万亿级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通过带动下游包装、建材、汽车等产业发展,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生态格局,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信息有限,但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拓展海外合作或引入下游深加工企业,还需进一步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