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乙烯工程在广西钦州港一次投产成功,标志着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百万吨级乙烯工程正式建成。这个总投资超300亿元的国家级重大项目,从2023年7月开工到2025年7月实现中交,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
观察这项工程的投产数据,发现其技术突破点颇具看点。全球最大的柴油吸附分离装置采用了分子工程理念,原料利用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5%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石化产业长期存在的油多化少结构性矛盾。同时,项目建成中国石油自有技术首套8万吨/年SBS和12万吨/年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装置,乙烯制冷压缩机采用全球首台最大双变频器无扰动切换电机,这些全球首创和国内首套技术的集中落地,显示出我国石化领域自主技术体系正在走向成熟。
从产业转型角度看,该项目作为中国石油首个从炼油转型的炼化一体化标杆项目,投产后每年将减少油品产量349万吨,增产化工品306万吨。生产的高端聚烯烃、官能化橡胶、高端膜料、管材料等产品将填补国内供给缺口。这种从燃料到材料的转变,正是石化行业摆脱规模依赖、迈向质量突围的具体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在绿色低碳方面也有显著进展。工程新增用电实现100%绿电保障,炼油和乙烯装置能耗指标优于国家标准标杆水平,构建起资源—产品—绿色应用的循环链条。这种发展模式与国家双碳目标的要求高度契合。
从区域经济布局分析,该项目将推动广西从基础化工向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格局转变。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产品可辐射西南、华南及东盟市场,有助于打造面向东盟的万亿级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通过带动下游包装、建材、汽车等产业发展,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这种布局既突破了西南地区高端化工原料供应洼地的困境,又借助RCEP红利拓展海外市场。
在项目投产的同时,中国石油最新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262.79亿元。虽然营收和净利润同比有所下滑,但在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宽松、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行的背景下,这样的业绩表现仍属稳健。公司同时召开了天然气冬季保供动员部署会,显示出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持续努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项工程的投产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为十五五期间高端化工装备国产化替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石油的业务版图中,这类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推进,不仅有助于优化业务布局和资产结构,也加强了产运销储贸全产业链的市场联动能力。
随着首批化工产品的顺利发运,这个西南地区石化产业龙头项目已正式开启运营新阶段。未来其能否实现开得起、稳得住、长周期、高效益的运行目标,还需要持续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路径,正是中国石化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