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备受瞩目的“2025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颁奖盛典上,成都银行凭借其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卓越探索与显著成效,一举摘得“年度金融机构——最佳创新服务城商行”单项奖。
这一重量级奖项不仅是对成都银行过去一年创新实践的权威肯定,更勾勒出一家深耕地方的城商行,如何以创新为引擎,在数字化浪潮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中,开辟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探索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道路
成都银行成立于1996年,2018年在上证所主板上市,是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全国第八家A股上市城商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第四极”,承载着贯通长江经济带、连接“一带一路”的战略使命。多年来,成都银行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及省市战略大局,依托“重点项目、产业升级、要素保障”三位一体的创新服务模式,全面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渝共建、城市更新、TOD项目等城市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近5年来,成都银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信贷投放超万亿元,2024年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重大项目信贷投放超3000亿元。从具体的项目支持来看,2024年,成都银行累计支持轨道交通建设、TOD项目建设超280亿元,直接支持市域铁路、天府机场等项目超100亿元,参与带动银团资金投入超450亿元。
聚焦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立园满园”,成都银行深耕区域产融协同,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绿色低碳、大健康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链全景图+生态发展路径图+精准企业名录”“两图一表”服务图谱,截至2024年末,为四川省内200余家科技型核心企业授信超150亿元,支持链上小微企业超5000户。
同时,成都银行持续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赋能区域发展。以文创金融为例,作为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成都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8年率先设立中西部首家文创专营支行,联动政府、专业担保公司,加强“政银担”合作纵深,创新推出“文创通”金融产品,去年底又承销了全国首个底层资产全部为版权的ABN项目,通过激活版权资源,帮助文创企业获得成本更低的直接融资。从“文创通”到版权ABN落地,成都银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文创金融服务道路。
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创新服务实践
近年来,成都银行全心投入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践,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成果成效,鲜活地诠释了金融如何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何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比如,在科技金融方面,早在2009年,成都银行便在全国率先成立科技支行,从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产品创新到服务体系,全方位创新体制机制。15年来,该行一直坚持在科技金融领域深耕细作,通过构建专营机构、专一团队、专属产品、专业评价的“四专模式”,成功打造四川省科技金融创新基地。
在数据金融领域,成都银行也走在行业前列,该行的大数据平台及个人客户数据集市汇聚了源自各系统的海量数据,成功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与高效融合,这些数据为银行深入洞察客户需求、优化金融服务提供了宝贵资源。
在绿色金融方面,成都银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先后推出“绿色债券”“碳排放权质押贷”“绿色供应链融资”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并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等绿色产业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还加强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等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碳金融、绿色债券等创新业务,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在养老金融方面,成都银行优化网点服务,积极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并加强与社区、养老机构等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和防骗意识。同时,成都银行还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在普惠金融方面,成都银行推出一系列中小企业专属产品,如“成长贷”“文创通”等,通过单列额度、升级产品、精简流程、限时办结、降低利率、减免费用等举措,构建起政银类、场景化、供应链三大产品体系。
“最佳创新服务城商行”的奖杯,既是一份荣誉的加冕,更是一份责任的开启。守望“十五五”,成都银行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波澜壮阔的金融改革大潮中,成都银行正以创新为楫,稳健破浪,其探索出的服务新模式,不仅为其自身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整个中国城商行群体的转型与升维,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成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