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舒娅疆)近日,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银行”)披露2025年三季报。该行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7.61亿元,同比增长3.01%,归母净利润94.93亿元,同比增长5.03%。
在“稳定存款立行、高效资产立行”经营方略引领下,成都银行在资产规模持续稳健增长的同时牢牢把控风险防线。截至9月末,成都银行总资产规模达1.3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81%,保持了持续稳健增长步伐。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68%,资产质量仍稳居银行业第一梯队。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433.08%,资产“安全垫”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据介绍,成都银行的业绩中呈现的强韧根基,源于该行深耕区域的战略格局,在“与时代共脉搏、与区域共生长、与民生共温度”的深度共振之中,构建起穿越周期的内生力量。
截至9月末,该行贷款余额(不含应计利息)8462.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5%,显著高于资产增速,其中新增主力约九成为公司贷款,体现了成都银行金融服务实体的决心。
2025年以来,成都银行紧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持续为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为城市发展能级提升提供稳固的金融支撑。
近年来,成都银行先后为天府国际机场、轨道交通建设等重大项目提供坚实资金保障。2025年上半年在申报及发行专项债金额超450亿元的经验基础上,第三季度继续加大了对区域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带一路”总体框架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成都正加速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25年,成都银行积极把握机遇,将跨境金融定位为服务实体经济与地方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积极强化与战略投资者马来西亚丰隆银行的合作,通过深化数字金融在跨境业务中的应用,打造涵盖结算、融资、汇兑、风险管理在内的综合化跨境金融“组合拳”,助力本土企业更顺畅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也为区域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多年以来,成都银行敏锐注意到新旧动能切换的发展趋势,先后设立科技支行、文创支行、绿色金融支行等特色金融专营支行,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金融发展路径。
早在2009年,成都银行就成立了全国首批科技专营支行,并创新推出10余个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2025年以来,该行深度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紧密对接成都市16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生态图谱,对成都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和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均超过80%。今年5月份,成都银行成功承销全国首批科创债,助力光子芯片、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企业发展。
今年,“成都造”动画电影《哪吒2》“燃爆”全球,成都文创产业发展迎来里程碑。成都银行也在文创金融早有布局,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通过“文创通”累计服务超530家文创类企业,累计支持金额超47亿元;去年12月份,该行落地全国首单版权ABN项目,实现了中国版权ABN零的突破。
有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萌发壮大,成都银行凭借其深厚的区域根基、优异的资产质量和前瞻的业务布局,将在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