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三季报出炉,3Q25业绩低于预期,核心问题出在“其他非息收入”大幅下滑——这是中金公司最新研报直指的关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归母净利润增长5%,看似稳健,但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下滑2.9%,净利润仅微增0.2%,远不及市场此前预期。拖累表现的主因,并非传统关注的净息差或资产质量,而是其他非息收入同比暴跌60%。
深入拆解财报细节,成都银行的基本面其实并不弱。三季度单季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9.5%,主要得益于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总资产、贷款、存款同比分别增长13%、17%、13%,对公贷款更是贡献了当季新增贷款的81%,成为支撑增长的“压舱石”。尽管存款定期化趋势仍在延续(定期存款占比已升至71%以上),导致负债成本环比小幅上行,测算息差微降3bp至1.54%,但整体仍在可控区间。光大证券测算认为,随着存量存款陆续重定价,前期多轮降息的红利将逐步释放,未来息差压力有望缓解。
真正让市场意外的是非息收入的断崖式回落。光大证券指出,前三季度非息收入整体同比下降16.5%,其中“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减少13%,而第三季度单季更是重挫60%。这与债市利率波动密切相关——三季度利率上行,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正转负,投资收益虽有所增加,但难以抵消估值波动带来的冲击。中金公司也明确指出,这一项是营收不及预期的核心原因。
不过,我更愿意把这次波动看作一次短期扰动,而非长期趋势逆转。成都银行的资产质量依然亮眼:不良率仅0.68%,关注类贷款比率下降至0.37%,拨备覆盖率高达433%,风险抵补能力在同业中。大股东方面,成都国资委及相关国资平台已在三季度末完成近4.7亿元增持,后续还有数亿资金待注入,彰显对长期价值的信心。此外,110亿元永续债成功发行,资本充足率全面提升,为未来扩张打下基础。
在我看来,当前股价反映的悲观情绪有些过度。虽然中金下调了2026年盈利预测并调降目标价至19.88元,但仍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光大证券则坚定维持“增持”,认为其区位优势突出、拨备反哺空间充足。目前市净率不足0.9倍,股息率超5%,估值处于低位。短期非息波动确实影响节奏,但拉长时间看,这家扎根成渝经济圈、对公业务扎实、风控优异的区域行,仍具备较强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