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26日电 2024年,上海农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66.41亿元,同比增长0.86%;归母净利润122.88亿元,同比增长1.20%,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保持盈利韧性。经营效益稳中增效,2024年上海农商银行A股股价年度涨幅达63%,总市值大幅增长 48.26%,居银行板块第二位。
在25日举办的上海农商银行业绩说明会上,上海农商银行董事长徐力表示,2024年经营整体体现为“六个稳”,业绩稳中增效,规模实力稳步扩大,品牌形象稳步提升,资产质量稳中提质,股东回报稳中有增,战略策略稳扎稳打。未来将着力增强抵御经济波动、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提升经营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五大优势穿越周期、抵抗不确定性
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保持双增,总市值大幅增长48.26%。徐力表示,经营底气来自五方面优势,这些优势是穿越周期、抵抗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一是客户群优势,上海农商银行拥有个人客户近2500万户,公司客户35万户。二是区位优势,业务主要集中在上海,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资产质量相对稳健。三是“老农信”的文化底蕴让业务下沉较为扎实。四是股东实力成为稳健发展的压舱石。五是战略定力,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客户发展、数字转型”三大核心战略。
同时,徐力也表示,上海农商银行的目标是打造“百年老店”,上市以来经营发展表现稳健。但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经营任务面临挑战,因此今年提出来要坚定信心,提高自驱力。既要算当前账,也要算长远账。要尝试新办法、新模式,制定新目标,接受新挑战,敢于自我突破,才能实现经营的新一轮增长。
面对息差持续收窄,行业经营压力不断增大,徐力表示,未来进一步可持续增长将聚焦四个进阶,一是经营理念进阶,从规模驱动向价值创造进阶;二是客户经营进阶,从粗放式管理向客群深耕进阶;三是服务能力进阶,从产品销售向专业综合服务进阶;四是科技水平进阶,从系统建设向科技引领进阶。
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直接反映在信贷数据上。2024年,上海农商银行贷款与垫款总额7552.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5%。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顾贤斌表示,在量价平衡的前提下,今年把加大信贷的投放力度作为全行最重要的经营策略,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力争2025年全年投放500亿元,增速维持在6%至7%之间。
分红率33.91%再创新高
2024年上海农商银行累计派发现金红利41.66亿元(含税),现金分红率33.91%,在目前A股已披露分红率的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招商银行,较2023年度分红率提升3.81个百分点。
在最新公告的《估值提升计划》中,该行还提出“将明确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合意水平,以此作为分红政策制定的风向标,并将分红比例的稳中有升作为分红规划的重要目标”。
徐力表示,自2021年上市以来,上海农商银行将维护股价稳定、提升市值表现与分红可预期性作为重要管理目标。2021年以来,分红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累计分红金额达165亿元,为IPO募集资金总额的1.92倍。
“我们高度重视股东回报,上海农商银行有意愿、有能力、更有底气维持较高的分红水平。”徐力表示,“去年819解禁,我牵头积极组织应对,包括引导‘关键少数’长期持有公司股份,现在很多股东受到单一股东不能超10%的限制,他们都很有意愿进一步增持我们的股份。”
徐力认为,下一步,还可以吸引保险长期资金进入,这对公司市值稳定会是很好的支撑。同时对高管增持,去年做了一些高管增持,发挥了很好的市场稳定作用。
较高的资本充足水平也是上海农商银行持续维持较高分红水平的底气。截至2024年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73%,较2023年度大幅提升141BPs,位居A股上市银行前列,既为经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风险抵补能力,也为促进股东回报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产质量稳健、风险可控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截至2024年末,上海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0.97%,自上市以来始终保持在1%以内。拨备覆盖率352.3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73%,继续在A股上市银行中保持高位。
上海农商银行首席风险官朱卫表示,整体资产质量的表现可以归纳为“总体稳健”“挑战加大”“风险可控”。
朱卫坦言,银行与经济运行的周期高度相关,外部环境以及国内经济运行的变化直接反映在银行的经营表现上。近期国外关税、国际贸易的不利变化,对外向型企业乃至国内产业链都会有一定冲击和影响。而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银行也不可能完全幸免。国内各类刺激和纾困政策还需一定的时间体现效果,管控风险的挑战相应加大。
朱卫表示,“尽管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仍为银行的经营和稳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撑条件,这一方面是我们对未来资产质量有信心的基石,另一方面来源于我们对自身稳健展业的信心。”
朱卫表示,在零售贷款方面,将会加大按揭贷款等优质零售资产的投放,在非按揭贷款方面,支持居民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控制和调整零售贷款中的高风险业务,进一步推动零售贷款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