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13.42亿元入股、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站台、申请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近一个月来,千里科技(601777.SH)这一连串的大动作让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强势闯入大众视野。
从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被司法重整的“ST力帆”,到引入吉利后的“力帆科技”,再到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加入后摇身一变成为“千里科技”,近5年间的601777无疑在资本市场完成了一场“蜕变”。在印奇加入后的一年时间内,在智驾、“AI+车”等概念加持下的千里科技市值涨了近2倍。
截至今年上半年,千里科技主营业务仍是汽车和摩托车,所谓的智驾、智舱和Robotaxi业务仍未对其贡献任何收入。而且在当下的智驾行业,市场格局正在不断收敛,第一梯队“地大华魔”(华为、Momenta、地平线、大疆)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声量。虽然深度绑定了吉利,但是千里科技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来还是未知数,能否兑现现在的超800倍市盈率也需打个问号。
10月16日,千里科技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并于同日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刊登了本次发行上市的申请资料。近700页的上市申请资料,还揭示了这家突然“冒”出来的智驾新玩家的更多挑战。
客户/供应商重度依赖吉利
在赴港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千里科技方面表示,吉利及其联属人士是其最大供应商及最大客户。具体而言,千里科技主要从吉利系采购整车、整车成套件及汽车零部件,并向吉利的若干联营企业销售车辆。此外,千里科技预期将向吉利集团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今年上半年,千里科技有33.2%的收入来自吉利系,从吉利系采购的金额占比也达到了29.7%。
早在吉利入主后的“力帆科技”期间,千里科技就与吉利汽车成立了睿蓝汽车,分别持股55%和45%。目前千里科技的汽车业务即为睿蓝汽车,主销车型为微型电动车蓝气球以及A0级燃油SUV睿蓝X3 PRO,这两款车最高价均不到6万元,今年上半年,汽车板块收入占总收入的62.71%,是千里科技的主营业务,第二大业务是摩托车,收入占比超30%。
招股说明书显示,千里科技汽车及摩托车的制造及销售,占各年度期间总收入85%以上。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市场给予其高估值的因素、千里科技转型的智驾、智舱和Robotaxi业务,尚未产生收入。
千里科技的转型缘起于印奇在2024年7月通过其控股的公司受让了原力帆科技19.91%的股份,同年10月,印奇正式出任公司董事长,欲将其在AI领域的经验与汽车融合,打造“AI+车”的理念;为了体现这种转变,今年2月,企业还更名为“千里科技”,摆脱“力帆”所带来的传统制造业的市场印象。
而印奇入主力帆科技,其实背后也是吉利的一大布局。今年9月底,千里科技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品牌发布会,并请来了李书福站台。也是在此,李书福首次谈起了和印奇的相识,他表示:“我当时在全国寻找聪明人,偶然有一次见到印奇,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李书福毫不吝啬对印奇的赞美,甚至对印奇喊出了“这是属于你的时代”的话语。
李书福对印奇的看重,并不只是停留在语言上。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吉利系智驾业务全部整合至千里智驾这家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千里智驾正是千里科技的附属公司。这意味着李书福将整个吉利系的智驾业务发展“豪赌”到了印奇身上。
捆绑吉利既是禀赋也是桎梏
印奇,此前在汽车圈并不知名,但纵观其过往履历,确实担得起李书福“聪明人”的称赞,是一个顶级“学霸”,清华大学“姚班”首批学生之一,现年仅37岁。在创业经历上,印奇只有一段。2011年,印奇与唐文斌、杨沐联合创办了旷视科技,该公司曾被誉为“AI四小龙”,但长期处于亏损泥潭,并曾先后折戟于港股和科创板上市,近年来市场份额更是受到商汤、腾讯等企业的挤压,正好汽车正处于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到汽车似乎成为了印奇另一条出路。
但在智驾行业,其实并不缺“顶级学霸”。在当下智驾拼“落地”的阶段,一位智驾企业高管曾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企业其实更青睐有丰富落地经验的高管。
而且在市场竞争格局上,智驾行业在快速收敛。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在接受采访时称,智驾是一个高度标准化、高门槛、高投入的产品,它不带来情绪价值。现在大家之所以重视,是因为做得都不好,所以还有较大差异性,但是到了终局,这就是一个标准功能。而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跟电话一样,没人能接受通话质量不行的手机。智驾产业从以前百家争鸣,到现在存活的企业越来越少,决赛圈还得再淘汰几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千里科技作为智驾行业的“新玩家”需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首先,虽然吸收了吉利系多个智驾团队,但智驾一直是吉利被用户“吐槽”的点,千里科技如何利用原本在AI行业的经验在这场智驾淘汰赛中突围?
其次,吉利汽车200万~300万辆的年销量无疑是千里科技智驾的基盘,但如果千里科技不能拿出能够媲美第一梯队的智驾方案,吉利系是否会为了确保其市场地位,抛弃千里科技?
最后,深度绑定吉利,既是千里科技的禀赋,也是其桎梏。千里智驾虽然宣称是一家独立的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并非专供吉利系,而是将会面向全行业。但是作为一家第三方企业的华为车BU,尚难以打消车企“灵魂论”的顾虑,背靠吉利的千里智驾在开拓吉利系之外的客户时,难度几何?
千里科技在招股说明书可能面临的风险中写道:“我们的合作伙伴,例如汽车OEM及出行平台,可能会选择不与我们合作,可能推出竞争解决方案,或可能试图以阻碍我们增长的方式保护其现有商业模式。”
可预见的财务压力增长
智驾、Robotaxi均是高研发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的行业,这无疑会给千里科技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千里科技研发费用逐年增长,分别为0.9亿元、2.1亿元、4.1亿元。2024年上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分别是1.8亿元和2.9亿元。
千里科技方面表示,随着公司持续推进解决方案及技术,公司研发费用预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然而,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可能无法产生预期回报。公司需要在创造收益前投入大量的研究、工程及财务资源,这可能增加其营运预测的不确定性,并使其面临更高的业务风险。
千里科技新业务对其带来的财务压力已经体现在最新的财报中。2025年上半年,千里科技营业总收入为41.84亿元,同比增长40%;归母净利润为0.31亿元,同比增长1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4亿元,同比下降903.91%。
财报显示,千里科技上半年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主要系本期收到政府补助增加;而扣非净利润暴跌,主要系新增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研发,研发投入增加,对资产计提减值损失增加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增加。
另据招股说明书,今年6月刚成立的千里智驾已成为千里科技的附属公司,其财务业绩自2025年10月15日起将于千里科技账目中合并入账。在智驾业务导入吉利系有时间差的前提下,千里智驾的合并入账预计将给千里科技四季度带来一定程度的盈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