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直接拖累了前三季度整体增速的进一步提升。根据最新财报,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约1248亿元,同比下滑0.91%,这是近年来首次出现单季负增长。尽管净利润同比增长3.6%至78亿元,展现出一定的盈利韧性,但市场更关注的是其主营业务增长乏力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从全年来看,中国电信前三季度累计营收为3943亿元,同比增长仅0.6%,相较上半年1.3%的增速明显放缓。这一趋势也延续了过去四年来的惯性——营收增速连续下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移动用户净增448万户,5G用户渗透率已达66.9%,手机上网流量同比增长16.9%,但这些数据并未转化为收入增长的动力。与之呼应的是中国移动的三季报,其移动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也在下降,反映出整个行业“增量不增收”的困境。
在成本端,中国电信表现出较强的管控能力: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4%,营业成本仅微增0.1%,而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反而同比增长2%,超出花旗预期8个百分点。这说明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确实下了功夫。与此同时,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4%,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云网融合等前沿方向,显示出战略转型的决心。
我特别关注到的是新兴业务的表现。前三季度,安全收入增长12.4%,IDC收入增长9.1%,而智能收入、量子收入分别猛增62.3%和134.6%。这些数字背后,是电信正试图摆脱传统通信运营商的身份,向“产业数字化服务商”转型的真实写照。不过目前战新业务体量仍小,尚不足以对冲主业压力。
作为一个长期观察电信行业的财经博主,我认为不能简单用“业绩下滑”来定义这次财报。表面看营收萎缩令人担忧,但我更愿意将其解读为一场主动调整的阵痛期。当流量红利见顶,价格战难以为继时,唯有技术创新和业务重构才能打开新局面。
花旗给出“买入”评级并非没有道理。当前股价6.88港元,距离目标价7.1港元空间有限但逻辑清晰:不是押注短期反弹,而是看好其在AIDC、量子通信、6G太赫兹等领域的长期布局。尤其在国内加快“人工智能+”行动的大背景下,拥有强大云网底座的中国电信,或许正在悄然积蓄下一轮增长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