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刚刚交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943亿元,同比增长0.6%,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增长5%。乍看之下,营收增速几乎停滞,但利润却跑出了明显加速度——这背后,不是传统业务的回暖,而是一场静悄悄的战略转型正在释放红利。
基础业务依然稳健。5G用户已达2.9亿户,渗透率接近67%,手机上网DOU突破22GB,千兆宽带渗透率也达到了三成。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电信的基本盘没有动摇。但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几组战新业务的增长数据:智能收入同比暴涨62.3%,视联网增长34.2%,卫星通信增长23.5%,安全业务增长12.4%,IDC增长9.1%——而最惊人的,是量子收入同比增长134.6%,几乎翻了一倍半。要知道,这还是在上半年已实现171%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加速。
这显然不是偶然。财报提到,公司正以“息壤”智能云平台为核心,构建“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一体化服务体系,研发投入前三季度达到91亿元,同比增长4.4%。钱花在哪了?明明白白写着:人工智能、量子、安全、云网融合。这些不再是概念,而是开始贡献真金白银的收入引擎。
更值得注意的是,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4%,而管理与研发费用仅小幅上升,说明公司在控制开支的同时,把资源精准投向了技术攻坚。这种“降本增效+科技押注”的组合,正是其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的关键。
我始终认为,电信运营商的未来不在“管道”,而在“服务”。看到中国电信把“人工智能+”写进战略核心,开放eSIM手机业务,推动服务模式从实体卡向轻量化演进,我觉得这家公司正在试图打破市场对它的刻板印象。它不再只是卖套餐的,而是在做数字基础设施的整合者。
当然,挑战也很现实: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微降,现金流压力显现,投资者也需要更长的耐心。但从趋势看,它已经在云计算、安全、量子通信等高附加值领域建立起先发优势。如果能把这些能力规模化输出到政务、金融、能源等行业,未来的想象空间会更大。
说到底,这是一次典型的“换挡”过程——从靠用户规模驱动,转向靠技术创新和产业赋能驱动。短期阵痛难免,但方向是对的。对于这样一家体量庞大的央企来说,能坚定推进转型,已经值得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