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宣布开通eSIM(将传统SIM卡以电子化形式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手机业务。这标志着国产通信技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虽然比苹果手机开通eSIM业务稍晚,但放在全球范围看,中国在该领域的突破速度仍处在靠前的位置。
早在2018年,国内运营商就已在智能手表等设备上试点eSIM技术,但随后因各种情况一波三折,这一技术只有中国联通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实现了真正落地。但在商言商,中国联通彼时的策略,可能是在面对“友商”庞大的用户基础时,借助eSIM这类差异化技术来吸引高价值用户,以实现市场突破。相比之下,现在三大运营商的发力才是真正的发力。
eSIM的优势显而易见:空间节省、安全性升级、运营商切换自由度跃升、支持物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等,不断推动移动终端产品朝着更轻薄、更智能、体验更优的方向发展。这也是iPhone 17 Air实现5.5毫米极致厚度的关键,还能大幅提升设备的防水防尘性能。根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的预计,今年底全球将有约10亿部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部。面对这样的技术趋势和市场规模,中国运营商不可能长期处于观望状态。更为要紧的是,“率先吃螃蟹”的苹果公司这次在推动eSIM技术普及方面展现了罕见的战略决断力。iPhone Air全球版本只配eSIM,不再为中国市场搞实体SIM卡特供版,这种“一刀切”的产品策略也让中国运营商要么不支持iPhone Air,要么放开eSIM。客观上,外来竞争的倒逼,也让中国电信行业三大运营商加快了推进eSIM商用的步伐。
尽管许多人仍依赖实体SIM卡的“可视安全感”,但eSIM的便利性终将改变这一观念,和习惯了手机银行APP的人不会再去柜台办存折一样。很可能要不了几年,我们再看现在的实体SIM卡手机就如同现在看当年的诺基亚手机。eSIM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换,更是用户习惯的重构。另外,eSIM则将大部分功能集成到设备芯片中,通过软件远程配置。芯片的物理不可移除特性增强了设备防盗追踪能力,配合可同时管理多张eSIM(如出国可切换)的多账号功能,这将重塑整个行业生态。eSIM使携号转网流程大幅简化,用户通过手机设置即可像切换无线网络一样切换运营商,这可能重塑以套餐资费为核心的市场竞争格局。
当然,eSIM所具备的也不一定全是优点,实体SIM卡也并非一无是处。倘若一台eSIM手机锁死一个或数个号码后,换卡需收高额手续费和违约金,不禁让人想起某些“价高质次”的合约机。而实体SIM卡则代表了用户与某一运营商的排他性关系,将来一旦没有这层关系,服务质量由谁来保证也是个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上的瑕疵,将通过市场竞争和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努力,不断得到改善,而相应的运营管理也会逐步提升。一个更便捷的eSIM通信时代正在到来,大胆地拥抱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