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赛道再升温,上海电气突然官宣重大进展
上海电气近日在互动平台透露,公司已深度参与多个国内外可控核聚变重大项目,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据披露,其参与的项目几乎囊括了当前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聚变装置——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人造太阳”EAST、国内首个燃烧等离子体装置BEST、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RAFT,以及全球唯一运行的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HH70和氢硼聚变实验装置EXL-50。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由上海电气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磁体冷态测试杜瓦设备,已于近期运抵法国卡达拉舍的ITER现场。该设备尺寸达22.16米长、10.5米宽、6.01米高,总重330吨,是用于超导磁体极低温性能测试的核心装备,也被视为磁体系统的“第一道低温屏障”。这一交付标志着我国企业在核聚变关键部件制造领域已具备国际交付能力。
与此同时,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近期发布采购项目,总金额超过20亿元,涉及BEST装置的离子回旋波源、低温系统部件及屏蔽包层等核心组件。作为BEST项目的运营方,聚变新能的大规模投入也侧面印证了我国聚变工程正从科研验证向工程化推进的关键阶段。
我看上海电气:不只是概念,而是实打实的“国家队”角色
说实话,看到这条消息时我并不意外。上海电气作为老牌能源装备龙头,在核电、火电、风电等领域本就具备深厚积累,它出现在核聚变产业链中,更像是顺理成章的延伸。但真正让我看重的是,它不是以供应商身份零星参与,而是深度嵌入到像ITER、EAST、BEST这些“国之重器”级项目的建设中。
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系统性布局的成果。而上海电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高端装备制造的“国家平台”——既能承接中科院的技术转化,又能完成复杂大型设备的工程化制造与国际交付。这种能力不是普通民企短期内能复制的。
但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目前情绪似乎有些分化。数据显示,上海电气主力资金近五日净流出超14亿元,股价也跌破布林线下轨,短期处于下跌趋势。市场可能仍在消化其传统业务的压力,比如电源设备行业整体净流出明显,且公司存货周转率有所下降。
但我认为,核聚变虽非短期盈利项目,却是战略价值极高的技术高地。上海电气在此领域的持续投入,不仅有助于提升技术壁垒,也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其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支点。尤其是在国家加快布局未来能源的背景下,这类“硬科技+重资产”的企业,反而更容易获得政策与资源倾斜。
当然,也要清醒看待现实:核聚变商业化仍需数十年,当前更多是技术卡位战。对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短期炒作,不如关注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实际进展和订单落地节奏。毕竟,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