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政策,明确自2025年1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海上风力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这一举措被视为对海上风电产业的重大利好,直接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关注度上升。三峡能源作为国内海上风电装机规模领先的企业,成为政策红利的核心受益者之一。数据显示,退税政策可显著提升项目内部收益率,以浙江舟山基地为例,其“风电+储能”模式的IRR由8.2%提升至11.5%,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政策带来的现金流改善将强化企业的再投资能力,形成“利润增长—装机扩张—技术升级”的正向循环。三峡能源近期与TCL中环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双碳”目标探讨多领域协作,反映出头部能源企业在新能源布局上的战略联动。尽管具体合作细节尚未披露,但结合当前政策环境,市场普遍认为此举可能涉及绿电供应、光伏+风电综合能源开发或新型储能协同等领域。此次高层座谈及协议签署,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三峡能源未来资源整合与业务拓展的预期。
在产业链层面,税收优惠不仅惠及运营端,也带动上游设备制造与中游施工环节的需求释放。整机制造商如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受益于海上订单增长,其中明阳智能的漂浮式风机技术已突破深远海应用限制;零部件企业如日月股份、天顺风能、中材科技等,将伴随项目开工率提升而获得稳定出货支撑。海缆环节尤为关键,东方电缆2025年中报显示合同负债同比大增473%,220kV以上高压海缆占比超六成,海外订单同比增长120%,凸显其在高壁垒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交建、中国电建等具备海洋工程资质的企业,在施工安装环节仍保持较高集中度,深远海项目推进将为其带来持续订单支撑。下游并网侧,国电南瑞、许继电气等企业在智能调度与柔性输电系统方面的技术储备,也将随海上风电并网规模扩大迎来升级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同属清洁能源的核电板块亦受到政策连带关注,中国核电、中国广核等运营企业因具备稳定现金流特征,与风电形成互补效应,部分资金出现横向流动迹象。
部分关联个股表现分化。特变电工旗下新疆众和凭借高纯铝技术和半导体溅射靶材国产替代逻辑,被纳入新能源材料关注名单,其6N级超高纯铝已进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供应链体系。上海电力截至2024年底拥有220.24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占其风电总装机的45.4%,清洁能源占比达61.8%,转型路径清晰。然而,近期上海电气、特变电工股价出现回调,分别下跌5.29%、5.88%,成交额维持高位,显示市场在政策驱动下存在短期博弈行为。
整体来看,海上风电增值税优惠政策落地,标志着国家对清洁能源支持力度延续.政策周期与项目周期叠加,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至2027年末。企业盈利模型改善已成共识,但后续发展节奏将取决于地方配套政策执行、并网消纳能力提升以及成本控制进展。目前尚未看到更确切的消息表明补贴细则之外的额外扶持措施,内情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