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印象中,煤矿生产总是与黝黑的巷道、汗流浃背的矿工、潜在的安全风险联系在一起。如今,一场深刻的智能化浪潮正重塑着煤机装备行业的面貌。
创力集团总经理张世洪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智能化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追求,这是行业刚需。”张世洪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煤机装备行业未来发展的判断。今年以来,煤机装备行业多家A股上市公司密集发布智能化煤机新品,并与华为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一场以“智能化”为名的行业升级行动,正从实验室走向井下工作面。
业界普遍认为,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一批具备技术前瞻性与战略定力的企业正悄然布局智能化赛道,试图以“故障预测”“无人矿山”等新概念重构产业逻辑。在此逻辑下,煤机装备行业亦在经历从“机械臂”到“数据脑”的产业跃迁。
● 本报记者乔翔黄一灵
行业积极寻求转型
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此前公布的2024年度50强企业名单文件显示,去年煤机产品产值与销售收入双双下降,煤机行业面临挑战与调整。具体而言,2024年度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累计完成煤机产品产值1237.23亿元,同比减少104.19亿元,同比下降7.77%;累计完成煤机产品销售收入1208.26亿元,同比减少54.93亿元,同比下降4.35%。
在主要产品方面,“四机一架”(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输送机、皮带输送机及液压支架)产品产量均有所下降,反映出市场需求变化或行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市场环境的变化正迫使煤机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随着煤炭行业增速放缓,传统煤机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形势下,头部企业选择了战略升维。2025年7月,老牌煤机企业郑煤机发布公告称,其证券简称于2025年7月15日起由“郑煤机”变更为“中创智领”,寓意“中国创造、智能引领”。这一举动象征着其从传统煤机制造企业向智能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跨越。公司使命也随之更新为“智驱未来,创领美好生活”,价值观强调“面向未来、变革创新、开放协同、追求卓越”。
战略转型不仅是口号,更是业务结构的根本调整。自上市以来,随着战略转型及不断发展,中创智领业务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公司拥有煤矿机械、汽车零部件、工业智能、投资等多元业务,其中汽车零部件、工业智能、投资等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旗下有郑煤机、索恩格、亚新科、恒达智控、数耘等涉及多个领域的品牌。
这一细节表明,中创智领的未来增长将主要来自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的提升,而非简单的产量扩张,反映出业内企业正积极在价值链上向上移动。
布局智能化相关产品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安全意识增强与技术不断进步,在矿山等高危行业,推动“少人化、智能化”作业的需求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智能化开采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智能矿井支持政策以及地方建设目标陆续发布的背景下,看好2025年起煤矿智能化设备行业在国产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和智慧矿山加速建设的双重催化下进入发展红利期。”中信证券研报表示,未来硬件端核心设备需求有望单年达1000亿元规模,软件端智慧矿山系统与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望深度融合,助力安全高效生产。
在此背景下,装备制造企业率先行动。中信重工主要从事矿山及重型装备(含工程成套)等领域的大型设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的开发、研制及销售。2025年上半年,公司矿山及重型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36亿元,占同期公司营业收入的56.17%。中信重工称,公司高度重视矿山装备智能化,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对于未来五年规划,公司将重点培育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与运营能力,夯实发展根基。
中铁工业在煤矿领域针对全煤、半煤岩地质条件开发了EJM全系列掘锚一体机,基于在盾构/TBM领域积累的隧道掘进机技术开发了适用于煤矿全煤/半煤岩巷道的“半煤岩自适应截割技术”“多元复合式除尘技术”“自动截割技术”“远程智能控制技术”等,满足煤矿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掘进需求。
中航光电表示,在煤炭设备互连领域,针对井下复杂工况与设备协同需求,公司为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核心开采设备提供全场景覆盖的互连产品矩阵,确保设备间信号传输稳定、数据交互精准,保障煤炭开采作业的安全高效运行。
发布智能化解决方案也成为趋势。中信重工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运维的全流程智能化体系,建设了矿山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行业企业,促进矿山装备行业数据集成、应用,推动矿山装备行业新旧动能转换。
生态重构正当时
除企业主动转型外,政策也在驱动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此前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罗乾宜认为,《指导意见》着眼装备数智化转型需求,明确加强装备智慧调控和终端装备智能化应用,通过构建“感知—规划—决策—执行”闭环体系,推动覆盖全过程的装备数智化升级,对能源行业锻新板、实现智能化新发展意义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化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在催生新的产业协同模式。2025年9月,中创智领与华为、联想、SAP、德勤、瀚博半导体等行业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将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中创智领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公司将聚焦“数字化工业智能”核心,通过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同时,公司还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在智慧矿山、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创新,打造工业智能新标杆。
这并非孤例。据张世洪介绍,公司目前正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一是基于整个煤矿的通讯到管控再到监控等系统层面,即围绕智慧矿山进行合作;二是围绕大型硬件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进行合作。
这种跨行业合作表明,煤矿智能化正形成一个融合机械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开发的庞大产业生态。未来,煤矿机械不再只是钢铁庞然大物,而是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的一套智能系统。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未来的竞争不是设备的竞争,而是生态的竞争。谁能在智能化浪潮中构建起“技术+服务+数据”的闭环,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如今,在能源结构转型与数字经济浪潮的双重背景下,煤机装备行业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智能化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那些敢于拥抱变化、坚定投入的企业,将会在行业浪潮下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