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铝业这场“近水楼台”的收购值得玩味
昨晚华峰铝业公告收购兄弟公司华峰普恩的消息,让不少老股民会心一笑——这熟悉的操作手法,像极了当年某车企收购集团闲置厂房的案例。不过资本市场显然买单,股价当日大涨近7%,看来投资者用脚投票认可这笔买卖。
左手倒右手的生意经
公告显示,华峰铝业花1亿元从控股股东华峰集团手里买下处于停业状态的华峰普恩。这笔关联交易最妙的地方在于,标的公司净资产账面值为-7200多万,评估却给出1亿元溢价,增值率高达238%。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溢价主要来自标的公司毗邻华峰铝业的土地资产。
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操作,在集团型企业里不算新鲜。就像家里兄弟分灶吃饭,老大用合理价格买下老二的闲置宅基地盖新房,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避免了外人插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用真金白银向大股东购买资产,总比某些“无偿捐赠”来得规范。
产能吃紧催生的“空间革命”
细看公告会发现,华峰铝业这次收购实属被产能“逼上梁山”。公司直言目前“订单饱满、产能紧张”,厂区连原料和成品堆放都成问题。而一墙之隔的华峰普恩恰有现成厂房仓库,简直是瞌睡遇到枕头。
这让我想起去年某光伏企业的类似操作——当行业爆发式增长时,连厕所都被改造成临时仓库。华峰铝业显然未雨绸缪,趁着标的公司经营不善时出手,既解决燃眉之急,又为新材料研发预留空间。这种“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在重资产行业里堪称教科书级案例。
跨界业务的进退之道
值得玩味的是,华峰普恩原本主营聚氨酯保温材料,与华峰铝业的铝加工主业八竿子打不着。但上市公司明确表示收购后将终止原有业务,把场地改造成铝热传输材料生产线。这种“要地不要业务”的决断,凸显出管理层对主业的专注。
相比某些公司盲目多元化,华峰铝业“做减法”的策略反而显得清醒。就像装修时果断砸掉非承重墙,看似浪费了原有结构,实则换来了更通透的空间布局。不过跨界收购终究有风险,当年某车企收购矿泉水厂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
藏在细节里的玄机
翻看华峰普恩的财务数据会发现问题:去年营收仅66万却亏损507万,今年前十月营收41万又亏444万。这种“越经营越流血”的状况,难怪大股东愿意脱手。但评估报告里那句“主要基于土地增值溢价”,又给交易合理性加了道保险。
这就像二手房交易,破房子本身不值钱,但学位和地段能让它卖出天价。华峰铝业看中的,正是这块“含着金钥匙”的工业用地。毕竟在上海拿地建新厂的成本,恐怕远不止1个亿。
行业龙头的位置保卫战
补充材料里提到,华峰铝业在国内铝热传输材料领域是龙头,但今年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此时收购毗邻土地扩产能,颇有“逆周期布局”的意味。就像高手下棋,别人恐慌时他默默囤积弹药。
不过要注意的是,公告里提到的重庆45万吨新能源车用铝板项目还在建设中,现在又开辟上海新战场,资金链能否撑住双线作战?想想某光伏巨头激进扩张的教训,这种甜蜜的烦恼需要投资者格外警惕。
站在当下时点看,这起收购既解决了现实痛点,又为未来埋下伏笔。但资本市场从来都是“利好出尽是利空”,后续要观察产能落地情况和毛利率变化。毕竟买地只是开始,怎么把土地红利转化为业绩增量,才是真正的考验。各位不妨把这份公告存档,半年后再来回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