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铝业刚刚干了一件看似“买亏损公司”的怪事——花1亿元现金,收购了已经停业、净资产为负的上海华峰普恩100%股权。乍一看,这买卖不划算:标的公司2025年前10个月亏了444万元,净资产账面值更是低至-7238万元。但如果你只看利润表,可能就错过了真正的大逻辑。
这事的关键不在“买公司”,而在“拿地”。华峰普恩虽然业务停摆、连年亏损,但它手里有块宝:位于上海金山区金山大道1369号的一整片成熟厂区,紧挨着华峰铝业现有生产基地。这意味着什么?是现成的厂房、仓库和土地资源,能立马缓解华峰铝业主营铝板带箔业务带来的仓储紧张、物料流转不畅等现实问题。公告里也说了,当前订单饱满、产能吃紧,厂区内原料、半成品堆得满满当当,空间成了制约发展的硬瓶颈。
而这次收购,本质上是一次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华峰铝业的控股股东正是华峰集团,把旗下闲置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既解决了上市公司的用地难题,又避免了外部拿地的成本和周期。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笔交易评估价1亿元,相比账面净资产增值超过1.7亿元,增值率高达238%,说明估值核心不是经营业绩,而是土地与区位的重估价值。
这笔账,我算得明白
说实话,看到这个交易时我第一反应是警惕:又是一家靠关联交易“输血”的案例?但细看之后反而觉得务实。华峰铝业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8.63%,但净利润增速只有3.24%,扣非净利甚至在一季度出现同比下滑,说明行业竞争加剧、成本压力上升。这时候,与其盲目扩产拉高负债,不如用1亿元换来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空间解决方案。
而且方向也很清晰:腾退聚氨酯旧业务,转向铝热传输材料和冲压件生产,明显是在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电池壳、水冷板这些高端铝材需求正在放量,重庆二期年产45万吨项目也在推进中,现在提前布局配套产能,节奏踩得很准。
市场反应也没拖后腿,消息公布当天股价走强,市值稳在180亿元左右。投资者买的不是华峰普恩的过去,而是华峰铝业未来产能释放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这不是一次财务并购,而是一次精准的战略卡位。它不性感,没有概念炒作,但恰恰是这种“接地气”的资源整合,往往最能支撑企业穿越周期。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有时候最好的增长,不是去追风口,而是先把地基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