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太原11月13日电(梁恒维)传统煤炭企业如何破局立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道“时代考题”。潞安化工集团古城煤矿(以下简称古城煤矿)以“智”提质、以“绿”赋能,激活矿山“智慧引擎”,擦亮矿山“生态底色”。
系统装备升级蕴藏“大智慧”
数智技术是企业突破传统发展瓶颈的关键密码。近年来,古城煤矿持续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将智能化应用普及到煤炭开采、辅助运输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持续夯实矿井高质量发展基石。
以前,古城煤矿采用的是8500KN支架,采高受限,移架、推溜全靠人工,不仅效率低,还存在煤壁片帮、粉尘超标等安全隐患。现在,古城煤矿引进12000KN型液压支架智能综采设备并配套安装智能化装备,从装备升级到系统集成,通过“成套智能化装备+全流程数字管控”的深度融合,实现了采煤的高产高效。

图为古城煤矿引进的12000KN型液压支架智能综采设备
据介绍,12000KN液压支架采高可达4.5米,支护强度较传统支架提升了30%以上。采煤机司机手持移动设备,指尖轻按就能发送工作指令。“采煤机跑多快,支架就能追多紧。”古城煤矿综采二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手动调整支架要1小时,现在智能跟机5分钟就能完成,设备开机率和综采面回收率大幅提高。
如果说采煤是井下价值创造的源头,那么井下运输就是价值实现的通道,承担着将人员、材料、设备精准输送至作业点的重任。
今年,古城煤矿上线无轨胶轮车智能管理系统,通过车载终端与地面平台联动,实现车辆定位、速度监测、红绿灯控制等功能集成,对入井车辆实时监控。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随时掌握车辆的行驶速度、位置及运行轨迹,根据生产实际科学调度,在地面“指挥”井下。该系统还具备智能安全预警、语音通讯、行车记录等功能,为井下运输安全增设“数字保险”。

图为古城煤矿无轨胶轮车进行运输作业
为保障井下人员安全,古城煤矿全力推进井下危险作业区域“电子围栏”建设,所有井下在用掘进机、综采工作面转载机、主运输皮带机、煤仓上下口、密闭墙区域等区域的五十余套“电子围栏”已全部投入使用,通过智能预警、实时记录、现场制止、联动闭锁,实现人工与智能双重安全管控。“电子围栏”投用后,不安全行为和“三违”人员的数据下降明显,整个生产过程安全等级显著提升。
古城煤矿不断完善“无视频监控不作业”和智能AI视频管理系统融合应用,开展视频反“三违”活动,在所有作业场所增设完善视频监控,构建作业行为受监督的现场可视化环境,保证作业人员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绿色转型绘就矿山新画卷
近年来,古城煤矿将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理念融入转型全过程,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矿山,取得显著成效。
乏风是甲烷浓度低于0.75%的煤矿瓦斯,也称煤矿风排瓦斯。长期以来,乏风因甲烷浓度较低难以有效利用,直接排放则会加剧温室效应。超低浓度瓦斯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业内难题。
为有效利用这些“看不见的资源”,古城煤矿“以用促抽,以抽保安”,建设了瓦斯综合利用碳减排项目,风排瓦斯和低浓度抽放瓦斯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据古城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碳减排项目负责人介绍,乏风氧化技术通过将低浓度瓦斯加热氧化,氧化反应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把“废气”变成了“绿电”,同时还能实现供热。
据介绍,古城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碳减排项目每年并网发电1亿余度,销毁瓦斯折纯约1亿标准立方米,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60万吨,并全年提供热源,节约供暖费用2000余万元,产生了显著的安全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

图为古城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碳减排项目
在废水利用方面,古城煤矿配套建设的矿井水处理系统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矿井水采用调节预沉、混凝、斜管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处理,处理后用于井下消防水,部分经过深度处理后作为浴室洗浴水,超过矿井用水量的部分达标排放;生活污水采用二级生物处理、深度过滤工艺,确保出水口排出的水质干净达标,既可以用作选煤厂生产补充水及杂用水,也可以用于绿化灌溉用水。
为持续提升水处理效果,古城煤矿还积极引入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获取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实现精准监控和及时调整,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古城煤矿正持续推进井下矸石智能分选和不可利用矸石充填系统项目建设,促进煤矸石精细回收,推动清洁生产与高值利用,逐步实现矸石综合利用。
古城煤矿相关负责人表示,古城煤矿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将绿色低碳的要求融入企业发展全局,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矿。(参与调研:刘羿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