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普集团最新三季报出炉,中信证券火速发布点评,并调整目标价至70元,维持“买入”评级。这份报告之所以引发关注,不仅因为它是对一家核心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最新判断,更在于其背后透露出产业趋势的悄然变化——机器人和AI液冷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根据中信证券的分析,拓普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79.94亿元,同比增长12.11%,但归母净利润为6.72亿元,同比下滑13.65%。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被归结为海外客户短期销量走弱,导致公司海外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不足,单位营收所承担的折旧成本上升。这一解释也侧面反映出拓普在海外布局上的前瞻性投入已经开始产生阶段性压力,但也意味着一旦客户需求恢复,弹性空间可观。
尽管如此,中信证券依然对公司长期前景保持乐观。报告指出,拓普集团是国内少有的具备Tier 0.5级能力的平台型零部件供应商,所谓“Tier 0.5”,指的是不仅能独立设计、集成供应系统总成,还能与主机厂深度协同开发,具备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的企业。这种定位让拓普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占据了更有话语权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中信证券特别强调了公司在新兴领域的进展:机器人和AI液冷业务推进顺利,正在打开全新的成长曲线。虽然目前这些业务尚未贡献显著收入,但从技术储备和客户对接情况来看,已进入放量前夜。考虑到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数据中心液冷需求爆发,拓普提前卡位相关产品线,具备较强先发优势。
基于上述判断,中信证券下调了拓普集团2025至2027年的盈利预测,分别调整为30.6亿元、39.4亿元和49.8亿元(此前预测为32.3亿、40.5亿、50.1亿),下调幅度有限,主要反映短期汽车销量波动的影响。但估值层面并未悲观,仍给予2025年40倍PE,对应目标价70元。
说实话,看到这个目标价我并不意外。虽然三季度利润承压,但我认为市场不该只盯着短期波动。拓普的核心价值从来不只是“给谁配套了多少件减震件”,而是它作为平台型企业,在底盘、热管理、智能驾驶执行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厚积累,并且能快速向非汽车场景迁移。这一点,在机器人关节模组和液冷板技术上已经初现端倪。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海外客户复苏节奏、新业务落地速度、以及行业竞争加剧都可能影响估值兑现。但在当前时点,我觉得投资者更应关注的是拓普从“汽配供应商”向“高端制造平台”的蜕变进程——这或许才是70元目标价背后的真正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