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化股份近期的股东动态,呈现出一幅充满张力的图景:一边是大股东和宜投资增持至10.00%,彰显长期信心;另一边则是原重要股东张忠正完成减持后,将持股比例精准地降至4.999999%。后者这一“精巧”的操作,不仅为滨化股份自身的股价埋下了长期压制的隐患,更暴露了A股市场在股东行为监管上的一个显著漏洞。
一、 对个股的压制:悬于股价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张忠正先生的减持行为,其影响远不止于已完成的0.82%股本减持。真正的深远影响在于减持之后的状态。
从“明枪”到“暗箭”,制造不确定性压制:减持前,作为持股5%以上的股东,其任何减持计划都必须提前公告,市场透明度高,冲击可控。减持后,其持股降至4.999999%,这意味着他不再是受严格减持规则约束的“重要股东”。其持有的剩余近5%股份(约1.03亿股,市值5亿元左右)未来的任何减持,将无需预披露,无需在过程中公告。这把“未知的利剑”高悬其上,会持续抑制多头资金的做多热情,因为任何推高股价的行为都可能面临其无预警抛售的风险,导致股价承受沉重的“不确定性折价”,这种隐形抛压让该股充满不确定性。
战略性意图引发市场担忧:将持股比例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绝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性撤退。这强烈暗示其首要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监管约束,为未来“随时、隐蔽地”继续减持铺平道路。作为公司核心人物之一,此举向市场传递的信号并非积极,可能被解读为其对公司的中短期前景持谨慎态度,或认为当前股价已处于相对高位。
二、 A股政策的弊端:对散户权益的保护存在明显缺失
张忠正的行为,在现有规则下是“合法”的,但却未必“合理”。它尖锐地揭示了A股监管政策的一大弊端:
规则漏洞助长“信息不对称”:监管对5%以上股东设定严格减持限制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处于信息劣势的中小投资者,维护市场公平。然而,“精准减持”至5%以下,恰恰是利用规则漏洞,绕过了这一保护性设计。这导致重要股东可以合法地隐藏其大规模减持意图,使其与散户之间本就巨大的信息优势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公。
“合规”行为可能损害市场信心:当规则的底线可以被轻易绕过时,其威慑力和保护作用便大打折扣。此类行为若不加以规制,会助长其他股东的效仿,使得旨在保护市场的规则形同虚设,最终侵蚀整个市场的透明度和健康生态,挫伤广大散户投资者的信心。
滨化股份的案例表明,个股的隐患与市场的制度缺陷是紧密相连的。张忠正的“精准减持”不仅为滨化股份的股价带来了长期的、隐性的抛压,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A股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方面的短板。
我们呼吁监管机构应重视此类“精准规避”行为,考虑完善相关政策,例如:
增设“冷却期”与“持续披露”义务:对原重要股东减持至5%以下后,设定一段时间(如6个月),在此期间若继续减持,仍需履行简易披露义务。
强化对临界点操作的问询:对持股比例精准控制在4.99%等行为,交易所应主动问询,要求说明意图,增加市场透明度。
唯有堵塞此类规则漏洞,才能真正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广大散户投资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