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2 05:57:39 股吧网页版
改变城市天际线的人 ——记中国建筑集团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叶浩文
来源:经济日报

  “我是一名建造工程师。”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建筑集团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叶浩文如此介绍自己,这也是他引以为傲的身份。

  “如果说每一座建筑物都是建筑师的个性化表达,那么建造工程师则是把这种‘个性’从抽象的设计变为现实的建筑。”从事建筑行业40多年,叶浩文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探索,攻克多项工程建造领域的技术难题,取得卓越成就。

  突破难题

  叶浩文对建筑的执着来自于家庭传承。青少年时期,他跟随父母辗转重庆、贵州等地,目睹父辈们投身工程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对建筑,他一直有种特殊的感情。“小时候经常看父辈建楼,梦想着将来可以亲自建造摩天大楼。”叶浩文说。

  带着这份梦想,叶浩文拜师学习钳工技能,苦练切割、打磨、钻孔等精细功夫,从一名学徒工逐渐成长为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

  1984年,叶浩文参与珠海啤酒厂的建设,担任项目“栋号长”(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负责现场施工管理。珠海啤酒厂作为全国第一家全面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啤酒厂,其厂房建造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安装啤酒发酵罐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任务。“啤酒发酵罐超过10米高,需造出符合罐体尺寸的环形圆梁支架。在支架施工过程中,要将每颗螺栓精准预埋到环形圆梁里,如果预埋位置有一丝偏差,发酵罐就无法安装到位。由于罐体庞大,每一次起吊发酵罐,都可能面临倒塌、钢丝绳脱钩甚至断裂等危险。”叶浩文说。

  “我们很难完成这项任务。”当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气馁时,叶浩文一直在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必须突破测量难题!”叶浩文认为,要让螺栓固定后没有任何摆动的自由度,必须做好测量定位点的建点工作。他带领团队创新方法,放线定位、支模扎钢筋、固定螺丝……每一步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最终将16个发酵罐一次吊装成功、安装就位。当时,现场的外国工程师对叶浩文敢闯敢试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赞叹不已。

  实践中的成功让叶浩文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宝贵。为了在建筑领域实现更深的造诣,1998年叶浩文如愿成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生,他深入钻研混凝土施工技术和建筑建造方面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叶浩文满怀一腔热血,奔走在繁忙的施工工地,以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书写着建筑人的担当。他说:“建造房子是一件很愉悦的事。建筑是凝固的音符,凝聚了时代、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元素,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挑战速度

  在我国建筑界,叶浩文的名字与很多重大工程联系在一起。

  21世纪初的十余年,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不断刷新。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当时业界难题。

  为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州市要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广州西塔、东塔就是其中的重要项目。叶浩文回忆:“广州西塔高约440米,按照合约工期1100天计算,需三天半完成一层楼的建设任务。西塔的核心筒结构复杂多变,如按照传统的翻模、滑模、爬模、提模工艺,很难实现工期目标。”

  突破,势在必行。时任中建四局董事长的叶浩文亲自担任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创新研发出超高层智能化整体顶升工作平台及模架体系,被大家形象地称为“造楼机”。“‘造楼机’将高空临边危险作业变成平台作业,在建筑外部几乎看不到施工人员,既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又大幅提高了建造效率。”叶浩文说。

  在西塔建设过程中,叶浩文还带领团队研发出施工电梯直达顶层作业面提升技术、大型塔吊新型附着技术、塔吊高效自爬升技术、塔吊高空安全拆除技术、群塔协同安全作业技术等。“得益于这些创新,施工达到‘两天一层楼’的建筑新速度。”叶浩文说。

  2009年西塔竣工,与之相对望的东塔开工建设。东塔高约530米,建筑难度再升级:要将黏度像糯米团一样的超高强混凝土泵送到高空,确保不发生堵管、爆管、漏浆等危险。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叶浩文说,他带领项目团队自主研发出超强混凝土超高泵送方法,将相关型号混凝土一次性成功泵送至500米以上高空。

  西塔、东塔成为广州城市名片。在这个项目中,叶浩文作为项目经理和技术攻关组长,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拥抱变革

  在征服了城市天际线的高度与速度之后,叶浩文将目光投向了建筑业更深层次的变革——工业化与绿色化。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推动建筑工业化。时任中建科技集团董事长的叶浩文,开创性提出引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体化”建造理论: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

  “一体化”建造理论是将建筑产业链上分散的要素和资源集成到一起,形成一条全流程产业链,实现工程建设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叶浩文对“一体化”建造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多零配件在工厂制造、组装,就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使得房子成为一种标准化、工业化的产品。

  2016年,中建科技在深圳裕璟幸福家园项目将“一体化”建造付诸实践。在项目管理中,叶浩文提出将科研、设计、制造、采购、建造集成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采用“搭积木”工业化建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平均6天建成一层,最快4天一层,仅用800天即建成交付,较合同工期提前3个月,建筑垃圾减少80%,安装误差控制在4毫米以下,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的建造目标。”他说。裕璟幸福家园成为深圳首个推行建筑工业化的成功案例,获评深圳市优质工程金牛奖。

  2018年,中建科技承建的全国最大规模装配式公共住房项目——深圳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开工建设。叶浩文说:“这个项目应用‘一体化’建造理论,从设计源头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全过程实现绿色低碳建造。相较传统建造方式,节约了三分之一工期,现场用工减少五成以上。”长圳公共住房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这些成功的实践,为叶浩文响应国家关于“好房子”的号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年初,“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住宅项目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需设电梯,提高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等;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

  叶浩文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就是要提升工地的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为人民群众建设更多满意的‘好房子’,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在他看来,建造经久耐用、让人住得舒适安逸的“好房子”,需要提高标准,不光要设计好、建好,还要运维好。

  “我始终没有脱离一线。”如今,65岁的叶浩文又承接了新课题,带领团队攻关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为建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