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近日,中国建筑(601668.SH)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4.5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9万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1.9亿元;2024全年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11元。公司2024年度拟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每10股派送现金红利人民币2.715元(含税)。
主营业务稳健发展
具体来看,公司房建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合同质量稳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房建业务新签合同额26,51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218亿元。其中,工业厂房、科教文卫体设施等公共建筑领域新签合同额合计占比提升至65.6%,助推房屋建筑业务保持增长韧性。工业厂房新签合同额7,216亿元,同比增长16.0%,合同额占比提升至27.2%,跃居房建业务细分领域规模首位。
同时,基建业务市场再获突破。报告期内,新签合同额14,149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营业收入5,509亿元。此成绩得益于公司在能源工程、水务及环保、水利水运等领域持续突破,新签合同额合计占比提升至53.7%,基建领域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和市场拓展力。能源工程新签合同额5,008亿元,同比增长85.6%,合同额占比提升至35.4%,跃升至基建业务细分领域规模首位。
地产业务依然保持行业领先水平。2024年,公司地产业务合约销售额4,219亿元,优于行业降幅10.6个百分点;合约销售面积1,461万平方米;实现营业收入3,062亿元。中国建筑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政策变化,精准把握投资方向,聚焦核心城市和核心区域进行布局。全年新购置土地75宗,新增土地储备882万平方米,总购地金额1,385亿元。新增土地储备全部位于一线、强二线及省会城市,土地储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旗下中海地产权益销售额位居行业第一,中建壹品、中建智地、中建东孚、中建信和、中建玖合等品牌保持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名百强。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公司集中优势资源,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在上述区域新签合同额占比达83.1%、完成投资额占比为92.4%。积极投身“两重”“两新”“三大工程”等国家重点领域投资建设,中标江西弋阳至南丰高速公路新建工程、大连长海大桥等一批重大工程,助力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美丽中国的建设。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实施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阿尔及利亚住房部新办公大楼、中泰高铁4-3标段、新加坡大士供水回收厂C3A项目等境外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助力当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聚焦主责主业发展
公司制定“两优两重”的市场策略,聚焦优质客户、优质项目、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抢抓高科技工业厂房、能源工程、水利、铁路等细分业务领域发展机遇,业务结构持续调整,合同质量稳步提升。致力于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创新实践,打造“新建好房子”和“旧改好房子”综合解决方案,并在北京市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等项目应用。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强基强链、共创共赢”主题召开首届供应链管理大会暨合作伙伴发展大会,优化供应链各环节协同机制,保障产品品质与供应链稳定性。报告期内,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41.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0.25%。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公司重大科技成果实现新突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15个项目荣获詹天佑大奖。4家子企业获评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子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将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建造一体化平台在子企业试点应用,大幅提升业务流程效率。成功举办中国建筑科技展,系统性展示167项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和行业科技交流。
主动践行社会责任
公司持续推进ESG理念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持续完善ESG关键指标体系,探索应用ESG数字化平台。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引领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有序实施碳达峰“个十百千万”工程,开展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完成在建项目碳排查工作。
高度重视资本市场
公司拟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每10股派送现金红利人民币2.715元,本年度公司现金分红占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24.29%,现金分红派息比例创上市以来新高,以实实在在的投资收益和股票分红回报股东信任。
公司表示将与广大股东、投资者一道,围绕坚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做强做优主责主业、坚持夯实基础管理根基、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坚持用经营效益回报投资者、坚持做好常态化市值管理等方面,塑强“科技中建”“价值中建”“幸福中建”的品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2025年实现新签合同额超过4.6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2.28万亿元,继续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业绩,奋力穿越行业发展周期,不负广大股东、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胡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