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日批复同意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经营保险代理业务,业务范围涵盖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这意味着,中国邮政正式以集团身份入局保险代理市场,其遍布全国的线下网点,尤其是深入县域和农村地区的代理营业机构,将全面具备保险销售资质。
此前,中国邮政体系内的保险业务主要由子公司邮储银行和中邮人寿承担。邮储银行作为兼业代理机构,长期开展保险代销,但受限于银行网点覆盖范围,难以触达更下沉的农村市场。而此次集团层面直接获批保险代理牌照,打破了这一限制。据资料显示,2024年中国邮政乡镇网点覆盖率和建制村通邮率均保持100%,这张庞大的物理网络一旦被激活,将成为保险渠道拓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指出,这次牌照获批让非银行系统的邮政网点也获得了展业资格,意味着中国邮政可以调动全系统资源,真正实现“网点到村、人员到户”的保险服务下沉。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国邮政这头“大象”入场的同时,保险中介市场正经历大规模出清。据《上海证券报》统计,2019年以来已有上百家保险中介机构注销牌照,仅今年就有20多家退出。一边是巨头涌入,一边是中小机构离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其实是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一直在关注保险中介的演变路径,说实话,过去很多机构靠“人海战术”和高手续费抢市场,专业能力薄弱,服务链条断裂,客户信任度低。如今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再满足于简单推销,而是需要个性化、专业化的风险解决方案。这种背景下,没有专业壁垒的中介自然会被淘汰。
而像中国邮政这样的玩家入场,恰恰说明真正有价值的渠道正在被重新定义——不是谁佣金高谁就赢,而是谁有触达能力、有信任基础、有协同生态,谁才能站稳脚跟。
我认为,中国邮政的入局不只是多了一个销售渠道那么简单。它背后是“网点+物流+金融+信任”的综合优势。在广大农村地区,老百姓可能不熟悉保险公司,但一定认识邮政绿车和穿绿衣服的工作人员。这种长期积累的信任资产,是任何新兴互联网平台短期内无法复制的。
但我也有担忧:70万员工真的能胜任专业保险顾问的角色吗?如果只是把保险当成任务摊派,搞全员营销,那很可能重蹈部分银行“伤害客户、寒了人心”的覆辙。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卖了多少单,而在于是否帮客户解决了实际问题。
未来一定是“专业化+科技化”的胜出者。中介机构必须从“卖产品”转向“做顾问”,收入模式也应与客户长期价值挂钩。中国邮政若能在培训体系、激励机制和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标杆。
否则,再大的体量,也不过是另一个臃肿的销售机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