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当你打开手机银行,向智能财富管家提出需求——“用5万元本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最大收益。”AI(人工智能)助手便立即调动“最强大脑”,自主分析市场、配置资产、监控风险,将一份量身定制的投资组合清单呈现在你面前。这之后,它还将持续跟踪调整,定期汇报收益、分析风险,帮助你实现财富管理“最优解”。
随着AI技术日益成熟,这样的场景正加速从想象走向现实。“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快速发展,让理财业务的智能化转型有了新方向。”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招银理财”)一位业务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在AI重塑行业传统业务逻辑的当下,银行理财正迈入“人机协同”新阶段。如何充分释放大模型等AI技术在多元场景下的生产力,实现与理财经理的优势互补,平衡效率、普惠与温度、安全,成为银行理财机构智能化转型的长期命题。
政策引领:
理财逻辑“跃迁”
“近年来,AI发展呈现多维度变化。在模式上,从分析式AI升级为生成式AI;人机交互模式历经图形、搜索、推荐,并迈向对话式交互;人机协同方式逐步发展至Agent(智能体)模式。”招银理财相关人士表示,这一轮AI技术的发展对资管行业的影响具备确定性。
从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今年3月份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再到今年8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一系列政策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和AI应用指明了方向。
在政策指引下,金融业的AI应用正从试点探索转入全面深化阶段。从A股上市银行公布的财报来看,“大模型”“AI”成为高频词,推动大模型应用落地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银行理财领域,大模型等AI技术在各类业务场景的渗透呈现提速态势。银行理财机构不断探索AI大模型在财富管理业务核心场景的落地应用,全面提升居民财富管理的质与效。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发布涉及AI的设备采购公告,折射出金融机构在AI硬件设施建设上的竞速态势。例如,9月份,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公示了该机构人工智能创新建设工程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候选人,采购设备为8台PC服务器(AI)(海光),采购价格共计420.016万元;10月份,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天秤AI”量子计算采购结果公示。
“当前银行理财的AI应用正处于从试点探索向规模化应用过渡的关键阶段。”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板块:一是客户触达与营销,通过AI外呼、智能推荐实现精准获客;二是投资决策辅助,利用机器学习进行资产配置建议和风险评估;三是服务响应优化,以智能客服处理高频咨询,提升服务效率。
在普益标准研究员付翘楚看来,当前银行理财的AI应用正从“工具化”的自动化阶段,迈向“智能化”的认知赋能阶段。前期主要依赖机器学习处理结构化数据,实现降本增效与服务的广泛覆盖,形态较为标准。现阶段,生成式AI等技术开始赋能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与自然语言交互,旨在提升投研的专业深度与客户陪伴体验。
人机协同:
AI重塑理财服务
记者与多家理财公司相关人士交流了解到,在银行理财领域,AI扮演的角色正从“工具”向“伙伴”转变。
例如,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理财”)多维探索AI应用场景,包括投研领域的智能研报解读平台、AI场景助手、知识图谱,销售领域的智能客服、智能投顾,风险领域的智能放款审核助手和运营领域的智能信披数据解析等。
浦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该公司新推出的“AI投研”覆盖大类资产观点、固收十大问答、权益看好/看空行业、看好/看空股票等多项子模块,通过AI算力实现外部研报观点的自动化抽取提炼及可视化统计呈现,可以高效助力公司投资经理、研究员快速把握最新市场看法,更好辅助投资决策。
招银理财自2023年开始以智能机器人为抓手推进AI技术落地,主要聚焦智能投研、智能风控、智能营销、智能运营四个方向。招银理财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公司已有30余类机器人在多个业务场景投入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交易机器人。2024年,招银理财的交易机器人协助完成80%的债券交易,交易量高达2.8万亿元。
随着AI在各类业务场景落地应用,未来银行理财的服务模式将趋于“人机协同”。
“使用AI能够提升客户经理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成本,更重要的是便利客户。”一位理财经理坦言,“虽然金融讲究效益与数据,但人性化服务同样重要。”
从多位投资者的反馈来看,当自己需要了解产品信息及相关规则时,更注重高效、规范和专业,倾向于使用AI服务;但若出于养老或其他需求进行资产配置时,则更希望与客户经理当面沟通。
在曾刚看来,当AI接管标准化分析后,理财经理的角色将从“信息提供者”转向“价值共创者”。理财经理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复杂情境的综合判断力、深度情感连接与信任构建,以及人机协同的效率最大化等方面。“未来,顶尖理财经理将成为‘AI驾驭者’,其懂得如何提出正确问题、解读算法输出、整合AI建议与客户需求,形成‘人的智慧+机器效率’的最佳组合,创造‘1+1>2’的服务价值。”曾刚说。
风险为线:
构建健康发展生态
在这场智能化浪潮中,不同银行理财机构的应对策略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在业内人士看来,头部机构凭借数据优势、技术投入和人才储备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未来,中小机构与头部机构的分化趋势或将加剧。
“从应用效果来看,AI技术的价值实现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头部机构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持续的迭代优化能力,能够不断积累技术优势,推出更具颠覆性的智能服务。中小机构受制于资源限制,难以形成体系化的竞争优势。”付翘楚表示。
在此背景下,中小机构如何转变竞争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曾刚认为,差异化定位和生态合作可能成为中小银行的破局之道。例如,通过聚焦区域特色、垂直行业或特定客群建立精细化运营优势;或借助金融科技公司工具,降低技术门槛,实现“技术租用”而非“技术自建”等。
在银行理财AI应用快速发展的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也成为重要议题。曾刚表示,如果能推动行业建立标准化的AI能力评估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合理流动,将有助于缩小机构间的技术鸿沟,避免市场过度集中,维护健康的竞争生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AI带来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加分项。例如,AI技术正在打破长期以来保护银行低成本资金来源的“客户惰性”。有研究认为,AI作为理财助手,能够为消费者无缝寻找并转移资金至利率更高的投资工具,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侵蚀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面对这一挑战,银行亟须加快业务结构转型,积极拓展以财富管理为代表的中收业务。
展望未来,AI理财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路径。曾刚提到,在技术层面,AI理财从单点智能向认知智能进化,AI将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常识推理能力;在应用层面,从产品推荐延伸至全生命周期陪伴,形成“AI+顾问”的混合服务模式;在生态层面,银行、科技公司、监管机构将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释放技术红利,推动普惠金融深化发展。
在光大理财相关负责人看来,智能理财不仅是追求技术的新颖,更要通过智能化手段切实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普惠性和安全性。光大理财将在智能投研、数智化营销、智能风控等具体业务领域,进一步探索拓宽AI应用场景,以科技创新驱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智能理财的航程已经开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持续深化,这幅由AI绘就的财富管理新图景必将愈发清晰。与此同时,各类市场参与主体也需未雨绸缪,积极构建与AI驱动新范式相匹配的业务架构、风控体系和人才策略等,从而在这一轮技术赋能与行业发展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