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8 03:19:00 股吧网页版
数智驱动+因地制宜 啃下绿色发展“难啃的骨头”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张漫游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

  二十年间,该理念从浙江安吉余村走向全国、影响全球,也成为中国金融业业务指引与风险边界的双重坐标。绿色金融不再只是“增量故事”,更要面对“高碳怎么降”“洗绿怎么防”“县域怎么转”等难啃的骨头。

  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网点,其绿色金融是观察国有大行平衡“普惠”与“商业”的样本。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邮储银行授信管理部副总经理陈晖萌,深入解读邮储银行如何以金融力量助力绿色发展,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动能。

  深化数智力量助高碳行业“转身”

  《中国经营报》:随着《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即将于10月实施,以及全国碳市场建设不断推进,转型金融与碳金融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新重点。下一步,银行转型金融应如何发力?

  陈晖萌:在转型金融领域,银行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产品创新为核心、区域实践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多行业、多模式的转型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精准金融支持,进一步夯实绿色项目与传统产业转型的商业可持续性基础。

  在制度方面,邮储银行先后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挂钩金融业务指引》《转型贷款业务指引》,明确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业务标准、操作流程与风险管控要求。

  在此基础上,银行应积极探索多元化转型金融工具。如邮储银行的全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能源保供”债权融资计划,创新融合“保供”与“低碳”双重目标;首笔公正转型贷款,助力传统高碳行业平稳过渡;以及“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模式贷款,实现政策工具、转型目标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且银行应结合地方产业特点与转型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转型业务精准落地。以邮储银行为例,在航空运输领域,上海分行对标上海航空运输业转型金融目录,向上海吉祥航空有限公司发放2.9亿元贷款,专项用于飞机燃油效率优化与低碳航空技术研发;焦化领域,山西分行结合山西焦化行业转型需求,为金鼎钢铁集团煤焦化有限公司投放1亿元贷款,推动企业开展焦炉煤气综合利用、脱硫脱硝改造等降碳工程。

  《中国经营报》:随着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洗绿”“漂绿”风险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银行应如何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纯正性”和资产质量?

  陈晖萌:邮储银行通过构建全行统一的ESG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贷审批标准,形成了覆盖“事前防控—事中监测—事后排查”的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为绿色金融业务稳健发展筑牢“防火墙”。

  在防范“洗绿”“漂绿”风险的具体实践中,邮储银行是从数据治理、流程管控、人员能力提升三方面发力。

  在数据治理上,我行连续多年开展绿色贷款标识专项排查,组建由前中台部门、总分行联动的排查小组,通过比对企业环评报告、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绿色认证证书等原始材料,提升绿色贷款统计准确率。在流程管控上,设置绿色贷款标识“多岗审批”机制,杜绝“一人操作、随意调整”的情况。在人员能力提升方面,邮储银行定期组织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培训,邀请监管机构专家、第三方机构讲师,围绕绿色贷款识别标准、ESG风险评估方法、碳资产核算工具等内容开展专项授课,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准确识别绿色资产,精准判断“洗绿”“漂绿”风险。

  《中国经营报》:金融科技是驱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邮储银行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绿色金融的客户识别、环境效益测算、资金追踪和风险管理效率方面,有哪些全行性的平台搭建和工具开发规划?

  陈晖萌:在绿色金融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已成为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率、强化风险管控的核心驱动力。邮储银行的做法是紧扣绿色金融发展需求,将金融科技与绿色业务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全行性数字化平台、开发专业化工具,在客户识别、环境效益测算、资金追踪及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邮储银行以“金睛”信用风险监测系统为核心,搭建企业环境信息模块。为打破数据壁垒,我们通过采购外部数据与引入合作,在系统内整合13类关键环境气候风险数据,涵盖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分布、上市公司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数据、企业客户年度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废水废气实际排放量与许可排放量对比等指标,形成“数据全面、实时更新”的环境信息数据库。

  在绿色项目智能识别环节,邮储银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行统一的信贷业务平台中嵌入绿色金融智能识别引擎,大幅提升绿色资产识别的精准性与效率。该引擎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整合国家政策标准,以及行业绿色项目特征数据,构建多维度识别模型,快速判断项目是否符合绿色贷款认定条件。

  在环境效益科学测算方面,邮储银行在信贷业务平台内嵌入118个环境效益专业测算模型,实现绿色项目环境效益的自动化、精准化核算。此外,为助力企业提升碳管理能力,邮储银行自2021年起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引入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InsBlue),为环境信息非强制性披露企业客户提供实时在线碳核算服务。截至2025年9月末,已有1.8万余家企业通过该平台完成碳核算,实现金融服务与企业绿色转型的双向赋能。

  精准匹配县域绿色需求落地绿色金融“最后一公里”

  《中国经营报》:县域是“两山”理念落地的重要场景,也是绿色金融服务的关键阵地。2025年2月《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常年深耕县域市场的国有大行,邮储银行有哪些供业内借鉴的做法?

  陈晖萌:针对县域地区绿色金融的需求,邮储银行通过创新产品、服务平台打造以及绿色供应链金融等成熟模式,在服务县域绿色转型中成效显著。

  为更好地契合县域绿色项目特点,邮储银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在益阳沅江,针对水环境治理项目,分行创新采用排污权质押融资模式,投放1.5亿元支持污水收集、雨污分流和内湖生态修复,为解决县域环境治理项目融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在胶州,围绕胶州大白菜产业,邮储银行青岛分行构建起“粮蔬+水产+禽类”的全维度绿色循环体系,并通过“极速贷”“农担担保贷款”“产业贷信用”等产品,精准覆盖产业链各环节,从田间种植到加工出口,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邮储银行还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满足县域绿色发展多样化融资需求,助力县域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突破资金瓶颈。

  此外,基于邮储银行在县域广布的实体网点优势,我们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绿色金融特色服务机构。

  如在线下,邮储银行在广东省高州市长坡镇挂牌建立碳中和支行,将金融服务与绿色环保理念宣传相结合,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教活动、组织公益植树等行动,成为当地绿色金融服务与宣教阵地,积极引导县域居民和企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与生产方式。在线上,邮储银行在手机银行上开辟“低碳专区”,客户可进行线上植树,获得碳减排量,还能了解碳中和支行的绿色故事等。线上平台的搭建,提升了绿色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覆盖面,让县域客户能够更轻松地参与到绿色金融活动中来,为县域绿色转型营造良好氛围。

  《中国经营报》:作为以“普惠金融”为特色的国有大行,如何平衡县域绿色项目的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性?

  陈晖萌:邮储银行依托覆盖全国县域的服务网络与绿色金融实践经验,从政策优化、风险管控、成本降低三方面发力,实现县域绿色项目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性的有机平衡。

  一是细化授信政策,精准匹配县域绿色需求。结合县域绿色项目“小而散、类型多”的特点,在“行业分类、客户分层、区域差异”的原则的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和我行风险偏好的领域,重点支持符合绿色贷款标准和环境风险低的“三农”、小微企业、消费信贷以及公司客户,积极支持商业模式成熟、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发展前景较好的节能环保行业、绿色农业、绿色装备制造等领域,严格限制“两高”行业和项目的授信,禁止资金进入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要求的领域。

  二是筑牢ESG风险防线,助力可持续发展。县域绿色项目常面临环境风险与信用风险交织的问题,邮储银行构建适配县域场景的ESG风险管理机制。环保督查名单、“散乱污”企业名录等企业,面临取缔整顿、限期整改、异地搬迁和罚款处罚等局面,给银行授信业务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邮储银行是从管理办法、操作流程、评级管理、风险政策等方面,大力完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制度政策体系,加强风险监控,有效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向信用风险传导。

  三是活用政策工具,降低资金成本。为破解县域绿色项目“融资贵”难题,邮储银行充分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低成本资金精准注入县域市场。一方面,定期摸排县域符合碳减排支持工具要求的项目,为支持绿色项目发展争取更多低成本资金。另一方面,结合县域项目周期特点,灵活设计还款方式,降低经营主体资金周转压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