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成立仅三年多、注册资本达50亿元的直销银行,即将结束独立法人运营模式。9月23日,邮储银行一纸公告宣布,将吸收合并下属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吸收合并完成后,邮惠万家银行的独立法人资格依法注销,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由邮储银行承继。
这桩整合背后,是我国首家国有大行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退场”,也是直销银行发展周期的转折信号。从2014年的百舸争流到如今的整合退出,我国直销银行十年间经历了爆发到沉寂,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深水区,直销银行前景又将如何?

邮惠万家银行将被吸收合并
据了解,邮惠万家银行成立于2022年1月7日,注册资本50亿元,邮储银行持股比例为100%,定位于“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普惠大众”,是我国首家获批成立的国有大行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对于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的考量,邮储银行在公告中提到,近年来,该行不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数字化和集约化能力快速提升,以手机银行为主要服务渠道的格局已经形成,线上综合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为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全行运营成本,拟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在合并优势中,邮储银行也提到了三点,一是实现战略整合,吸收合并后,邮惠万家银行线上运营经验整合到该行,是对该行线上业务强有力的补充。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吸收合并后,邮惠万家银行的业务资源及人才队伍,将为邮储银行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降低管理成本,吸收合并后,将有效降低邮储银行管理成本,有助于该行将资源投入到互补性更强的领域,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此次邮储银行合并邮惠万家银行其实早有端倪,”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从产品侧看,邮惠万家银行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业务,所提供的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业绩表现也反映出机构难以适应激烈的银行业竞争,在市场因素驱动之下不得不迎来退场的终局。合并之后,邮储银行需要关注此前的存量业务如何实施平稳衔接与过渡,以及相关人员的合并、裁撤等动作中如何维护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据邮储银行2025年半年报数据,截至报告期末,邮惠万家银行资产总额120.05亿元,净资产40.42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减亏38.74%。市场认为,亏损状态难以支撑其作为独立法人银行的长期运营,也成为邮储银行推动吸收合并的重要现实因素。
据悉,邮惠万家银行财务报表已按100%比例纳入邮储银行合并报表范围,邮储银行指出,本次吸收合并事项不会对该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不会损害该行及股东的利益。
独立法人模式何去何从
随着邮惠万家银行被吸收合并,国内独立法人制中小银行仅存百信银行一家“独苗”。而在独立模式之外,众多部门制运行的直销银行也面临渠道整合、关闭的现状。
回溯行业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创造直销银行成为海外银行最大的动力,不用发放实体卡片、可以通过电子渠道远程体验银行产品让其一度火爆,因此作为“舶来品”被引入国内。
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之间,我国直销银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彼时有上百家银行陆续推出了直销银行业务和产品。但之后,直销银行开始降温,下架、整合成为常态。在多家银行纷纷关闭或整合部门模式直销银行网站或App的背景下,起步较晚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曾一度被视作直销银行发展的“新出路”。
2017年11月,国内第一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开业,由中信银行和百度联合设立。2021年底,监管批准邮储银行直销银行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开业,成为国内第二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在这期间,更有一家独立法人制直销银行设立计划“夭折”。2018年3月23日,招商银行董事会发布公告,同意与战略合作方京东数科按照7:3比例共同出资,设立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招商拓扑银行,但该直销银行迟迟未面世,直至2022年,招商银行董事会会议撤回了招商拓扑银行的开业申请并终止筹备工作。
邮惠万家银行被吸收合并后,市场上仅存一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随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度整合阶段,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模式未来将何去何从?未来若仍有银行探索线上化创新,是否还有必要采用独立法人架构?
正如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所言,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想要脱颖而出,光有独立法人资格还不够,未来如何给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影响直销银行能否立足的重要因素。直销银行中的独立法人运作与部门模式发展路径最大的不同就是独立经营,与母行之间实现管理、业务、人员等多个方面的真正隔离,真正做到独立和纯线上化,而不是沦为原有银行业务的渠道。
苏筱芮进一步指出,在银行数字化浪潮迭起的大背景下,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从“单独运营”转向“并入母行体系”,意味着该模式已基本完成历史使命。目前看,比起过去数年当中大踏步地获取业务增量,现阶段银行业更侧重于某类细分业务、某类具体客群的精耕,注重差异化能力的打造,在创新探索领域更倾向于通过搭建临时团队、新设相关职能部门而非采用独立法人架构来进行应对。
北京商报记者宋亦桐